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通和

2025年07月05日

祠容既毕,仙座爰兴。停停凤举,霭霭云升。
长隆宝运,永锡休征。福覃贻厥,恩被黎蒸。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通和
郊庙祭祀之歌。太庙祭祀乐章。通和
祠容既毕,仙座爰兴。
祭祀的仪容已经结束,神座于是升起。
停停凤举,霭霭云升。
凤凰缓缓飞起,祥云袅袅上升。
长隆宝运,永锡休征。
长久昌盛国运,永远赐予吉祥的征兆。
福覃贻厥,恩被黎蒸。
福泽广布留给后代,恩惠覆盖黎民百姓。

词语注释

爰(yuán):于是。
停停:缓缓。
霭霭(ǎi ǎi):云气缭绕的样子。
覃(tán):广布。
贻厥(yí jué):留给后代。
黎蒸:黎民百姓。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皇城被霞光浸染,太庙的青铜簠簋折射着庄重光芒。当《享太庙乐章·通和》的雅乐在殿宇间响起,我们得以窥见开元盛世那场精心构筑的仪式现场——唐玄宗正以最隆重的"三献礼"祭奠列祖列宗。

考古发现的唐代乐悬制度显示,太庙雅乐需以宫悬四面排列,编钟磬各十二架构成天地阴阳之和。而这首郊庙歌辞的诞生,恰逢713年玄宗初定太平公主之乱,亟需通过礼乐重构统治权威。史载当时太常寺精选"十二和"雅乐体系,《通和》作为迎神曲,其"停停凤举,霭霭云升"的意象,实为对《周礼》"六变致天神"仪轨的唐代诠释。

细读"福覃贻厥"四字,可见化用《诗经·大雅》"贻厥孙谋"的典故。敦煌P.3608卷子记载的唐代祀仪程序证实,此辞演唱时,太祝官需执珪璧面北而跪,与"仙座爰兴"的歌词形成时空呼应。那袅袅升腾的祭香烟气中,既飘荡着对贞观之治的追慕,亦暗含玄宗开创盛世的野望。

赏析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通和》以凝练的韵笔勾勒出唐代皇家祭祀的庄穆气象,其意象与情感的交融呈现出独特的礼乐美学。

云凤意象中的神圣叙事
"停停凤举,霭霭云升"二句堪称诗眼。吴相洲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指出,此联以"凤翔云涌"的复合意象建构通天之境:凤鸟的凝滞姿态(停停)与云气的流动感(霭霭)形成动静相宜的视觉张力,既符合《礼记》"祭神如神在"的肃穆要求,又暗合《周易》"云从龙,风从虎"的天地交感哲学。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推许"霭霭"叠字的运用,认为其以音韵复沓模拟出香烟缭绕的仪式现场感。

祝福语式的三重升华
后四句采用典型的郊庙诗"宝运-休征-福覃-恩被"递进结构。葛晓音《唐诗流变论》分析认为,这种由天命(长隆宝运)到征兆(永锡休征),再及先祖(福覃贻厥),终至百姓(恩被黎蒸)的祝福链条,完整呈现了"天子受命于天,施惠于民"的儒家政治伦理。其中"覃""被"两个动词的选用尤见功力,《周礼注疏》郑玄注曾释"覃"为"延及深广",与"被"的覆盖之意构成空间维度上的双重保障。

礼乐精神的情感编码
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揭示,此类乐章表面是程式化颂词,实则蕴含"慎终追远"的集体情感记忆。"仙座爰兴"的"兴"字被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解读为双重情感触发:既指神主升座的仪式动作,又暗含《诗经》比兴传统中"感发志意"的审美功能。这种将制度仪式转化为情感体验的写法,正是唐代雅乐"缘情而制礼"(《乐府诗集》序)的典型体现。

全诗通过物象的仪式化排列(祠-仙座-凤-云)与德性概念的层递铺陈(运-征-福-恩),在四十字的有限篇幅里完成了从物质祭祀到精神教化的升华,堪称唐代庙堂文学"正得失,动天地"(《毛诗序》)功能的典范文本。

点评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通和》以凝练的辞章构筑起庄严的祭祀图景,明代文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曰:"四言典重如钟吕鸣,'停停凤举,霭霭云升'八字,写尽天人交感之象,乃郊庙文学之正鹄。"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特别推崇其礼乐精神:"'长隆宝运'一联,以简净之笔运浑灏之气,得《雅》《颂》遗响。帝王气象与神性光辉,俱在疏朗音节中流转。"

当代学者葛晓音指出:"此诗展现初唐庙堂诗歌的典型范式——'祠容既毕'以时空定格营造仪式感,'福覃贻厥'用《尚书》典语完成神圣叙事,在有限的文本中实现了礼制文学'昭德象功'的核心功能。"

那"停停凤举"的升腾之势与"霭霭云升"的氤氲之态,恰如闻一多所言:"是凝固的舞姿,也是流动的雕塑,将不可见的信仰力量转化为可感的诗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