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孔子庙乐章。送神

2025年07月05日

醴溢牺象,羞陈俎豆。鲁壁类闻,泗川如觏。
里校覃福,胄筵承祐.雅乐清音,送神具奏。

佚名

译文

醴溢牺象
美酒满溢,牺尊象尊华美
羞陈俎豆
珍馐陈列,俎豆礼器庄严
鲁壁类闻
仿佛听见鲁壁藏书的声音
泗川如觏
好似看见泗水奔流的景象
里校覃福
乡校广布福泽
胄筵承祐
学子筵席承继祥瑞
雅乐清音
典雅乐声悠扬
送神具奏
奏响送神的乐章

词语注释

醴(lǐ):甜酒
牺象:牺尊和象尊,古代酒器
俎(zǔ)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鲁壁:指孔子故宅墙壁,曾发现古文经书
泗(sì)川:泗水,孔子讲学之地
觏(gòu):遇见,看见
覃(tán)福:广布福泽
胄(zhòu)筵:学子筵席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孔子庙乐章·送神》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崇儒重道,于曲阜孔庙举行盛大祭典。此乐章正是祭祀终献时送神环节所用,以"鲁壁""泗川"暗喻圣迹长存,丝竹声中完成人神对话的最后一章。

礼制渊源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时已定"享先圣用宣和之舞",开元十三年封禅泰山后更完善孔庙乐制。此篇承袭《诗经·颂》体例,四言八句的庄重句式,与"牺象""俎豆"等周礼器物的并置,构建出"礼乐复合"的仪式空间。

地理意象
"鲁壁"指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所得古文经籍,暗含文明不绝如缕;"泗川"即泗水,孔子讲学洙泗之间,二水在唐代尚存"圣泽"之称。《曲阜县志》记开元祭孔时"雅乐三奏,烟升泗湄",可见乐章中地理符号的实景对应。

音乐功能
唐代孔庙祭祀沿用"三献礼",送神乐属终献环节。《唐会要》卷三十五载:"送神奏《永安之曲》",此篇末句"雅乐清音"即指太常寺所掌宫廷雅乐,通过磬、瑟等乐器实现"以音通神"的仪式闭环,完成从"羞陈俎豆"的物质供奉到精神升华的转换。

文化隐喻
"胄筵承祐"折射唐代科举与祭孔的关联,开元七年敕令十哲配享,国学释奠成为国家人才选拔的象征场域。乐章将祭祀乐器(牺尊、象尊)与教育空间(里校、胄筵)并置,体现"礼乐教化"的政治理想。

此篇以凝练的仪式语言,在十六字中完成了从物质献祭到精神送别的过渡,成为盛唐"文治"理想的声音注脚。

赏析

暮色中的雅乐渐渐升起,青铜牺尊里醴酒的波纹还未平息,俎豆间的祭品犹带馨香。诗人以"鲁壁类闻,泗川如觏"的虚实相生笔法,让沉睡的礼器突然有了呼吸——那孔壁藏书的金石余响与泗水畔的弦歌仿佛穿透时空,在祭祀的烟火中重新苏醒。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称道此联:"不写神去,偏写神在,以幻境作真境,乃得送神三昧。"

当"里校覃福,胄筵承祐"的祝祷声响起时,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仪式,更是一个文明体系的温柔延续。学者周勋初指出:"'覃福''承祐'二词看似平常,实则以教育空间(里校)与祭祀空间(胄筵)的叠合,暗示儒家精神如醴酒般浸润后世。"那些整齐的雅乐音节,恰似庠序间童子们诵读的节律,将神圣时刻还原为日常的教化图景。

最妙的是终曲的留白处理。"雅乐清音,送神具奏"之后,余音突然悬停在半空。正如《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所评:"具奏而不言毕,犹孔子'逝者如斯'之叹,神去而道存焉。"诗人用音乐的未完成时态,让送神仪式转化为永恒的精神在场——当编钟的最后一个颤音消散在梁间,庙堂的瓦当上正掠过泗水的月光。

点评

《郊庙歌辞·享孔子庙乐章·送神》以简净典雅的笔触,勾勒出祭祀孔圣的庄重场景。唐人《乐府解题》评此诗"器象粲然,而神理自远",谓其器物陈列之盛与精神超迈相得益彰。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赞叹:"'鲁壁''泗川'二句,空灵传响,不著一字而圣德如在目前"。

"醴溢牺象,羞陈俎豆"八字,被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视为"礼器铭文之遗响",其在《诗薮》中称:"牺象俎豆之陈,非止状物,实见礼乐之魂魄"。而"雅乐清音,送神具奏"的结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独赏其"收束如钟磬余韵,使人穆然忘言"。近人王国维《观堂集林》则从文化意象着眼,特别指出"鲁壁藏书、泗川弦歌之典,于此化为有声之画,乃唐人善用故实而不泥于故实之典范"。

此诗最妙处,在于将祭祀仪轨转化为诗意流动。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唐人祀孔诸作,惟此章能于法度中见飞动之势,钟鼓玉帛间自有烟霞之气"。全篇四十字中,礼器之华、雅乐之盛与送神之诚浑然一体,恰如皎然《诗式》所云"气象氤氲,由深于体物;意度磅礴,自得其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