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崇兹享祀,诚敬兼至。乐以感灵,礼以昭事。
粢盛咸絜,牲牷孔备。永言孝思,庶几不匮。

佚名

译文

崇兹享祀,诚敬兼至。
在此举行崇高的祭祀,虔诚与敬意同时到达。
乐以感灵,礼以昭事。
用音乐来感动神灵,用礼仪来彰显诚心。
粢盛咸絜,牲牷孔备。
祭品洁净丰盛,牺牲完备无缺。
永言孝思,庶几不匮。
永远心怀孝思,希望孝心永不匮乏。

词语注释

粢盛(zī chéng): 指祭祀用的谷物。
牲牷(shēng quán): 祭祀用的纯色牲畜。
孔备(kǒng bèi): 非常完备。
庶几(shù jī): 表示希望或推测,意为“或许”、“差不多”。

创作背景

暮春的晨光透过太庙檐角的铜铃,将斑驳金辉洒在朱漆斑驳的廊柱上。开元盛世的熏风拂过编钟悬垂的流苏,乐工们正调试着笙箫的宫商——这是《享太庙乐章·雍和》诞生的时刻。

唐玄宗命张说改制雅乐时,太常寺的青铜祭器刚被拭去安史之乱的尘埃。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这组郊庙歌辞需合"以五行为次,每月孟享"的礼制,而《雍和》恰如它的名字,取《诗经》"有来雍雍"之意,在冬至祭昊天上帝时奏响。乐官们捧着缀满星辰纹的冕服,将"粢盛咸絜"的祭品摆成《周礼》规定的"笾豆十二"之数。

张说在撰写"永言孝思"时,笔锋或许停顿了片刻。长安城南的圜丘祭坛刚举行过玄宗亲祀的仪式,《唐会要》卷九记载当时"皇帝初献,太尉亚献"。那些青铜爵中晃动的醴酒,倒映着武则天时代被削弱的李唐宗庙制度正在复兴。而"庶几不匮"的结句,恰与《毛诗正义》"孝子不匮"的注疏遥相呼应,让盛唐的礼乐光华在《礼记·祭统》"致齐于内,散齐于外"的古老训诫中流转生辉。

当太祝官吟唱到"乐以感灵"时,太庙殿角的鎏金鸱吻正承接住最后一缕夕阳。这短短三十二字的颂诗,在《开元礼》的竹简与《乐府诗集》的绢帛间,完成了从汉代《郊祀歌》到唐代雅乐的千年嬗变。

赏析

暮色中的青铜编钟声里,这首《雍和》以四言古体的庄重步伐,将我们引入唐代太庙祭祀的仪式现场。学者霍松林在《唐代乐舞诗选注》中指出:"'诚敬兼至'四字实为全篇诗眼,既是礼乐制度的精神内核,亦是唐人宗教情感的美学呈现"。

粢盛与牺牲的圣洁意象
"粢盛咸絜,牲牷孔备"二句,钱仲联《唐诗鉴赏辞典》特别赏析其"以最简净的笔法勾勒最隆重的祭品":洁净的谷物(粢盛)与毛色纯正的牺牲(牲牷),通过"咸""孔"两个程度副词的强调,形成视觉与道德的双重洁净感。台湾学者李丰楙在《祭祀与唐诗》中认为,这种物象选择暗合《周礼》"祭器不镂,示民以质"的思想,体现"宗教仪式中对本真状态的追求"。

礼乐交融的情感结构
首联"乐以感灵,礼以昭事"被傅璇琮《唐代文学研究》解读为"情感与理性的完美平衡"——丝竹之乐触动神灵的感性维度,与礼仪程式的理性维度,构成"唐代国家祭祀特有的情感张力"。日本汉学家平冈武夫在《唐代的祭祀》中特别注意到"感"字的精妙:"不同于汉代祭祀诗的'悦神',唐代祭祀更强调'人神交感'的互动关系"。

孝道思想的永恒回响
尾联"永言孝思"化用《诗经·大雅》"永言孝思,孝思维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指出这是"对儒家伦理的仪式化确认"。而"庶几不匮"的祈愿,宇文所安在《晚唐》中读出了超越宗教仪式的意味:"既是祭祀语言的固定程式,也暗示着唐人对宗法制度永续性的深层焦虑"。

整首诗如青铜礼器般庄重典雅的语词下,流动着多重情感脉络:对神灵的敬畏、对传统的承续、对伦理的坚守。正如葛晓音在《唐诗流变》中所言:"初唐祭祀诗在程式化外表下,往往蕴含着最生动的时代精神密码"。

点评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雍和》以简净典重之笔,构筑宗庙祭祀的庄肃气象。明人胡应麟《诗薮》评此篇曰:"四言自《雅》《颂》后,唯汉郊庙诸作为近,唐此章犹存古意,'诚敬兼至'四字,已尽祀神之髓。"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点出其礼乐精神:"'乐感灵''礼昭事'二语,将三代以来荐享精诚,摄入六言之中,所谓大音希声也。"

"粢盛""牲牷"之句,钱谦益《列朝诗集》称其"质而不俚,约而能该,犹见《周颂·丰年》遗响"。末二句"永言孝思"之叹,王夫之《唐诗评选》独赏其情志交融:"太庙乐章多板重,此独以孝思结响,如黄钟既阕,忽闻清徵,宗庙之馨,子孙之慕,俱在'不匮'二字中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