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风·扬之水

2025年07月05日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佚名

译文

扬之水,不流束楚。
激荡的流水啊,冲不走成捆的荆条。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终究缺少兄弟,只有我和你相依。
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别信他人闲言,他们是在欺骗你。
扬之水,不流束薪。
奔涌的流水啊,带不走成捆的柴薪。
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终究兄弟稀少,唯有我们二人同心。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莫听他人话语,他们根本不可信。

词语注释

扬之水:激荡流动的水。扬,形容水流湍急。
束楚:成捆的荆条。楚,一种灌木,枝条可编织。
终鲜(xiǎn):终究缺少。鲜,少。
诳(kuáng):欺骗。
束薪:捆扎的柴火。薪,柴草。

创作背景

暮春的洧水畔,粼粼波光载不动一束荆条,也载不动郑国士大夫眉间的忧思。《郑风·扬之水》的诞生,恰逢春秋初期郑庄公时代的政治漩涡。彼时郑国虽为"小霸",公族与卿大夫间的猜忌却如水中倒映的刀光,在看似平静的朝堂下暗流涌动。

史载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共叔段之乱甫定,而君臣相疑的阴霾未散。诗中"不流束楚""不流束薪"的意象,实为政治盟约脆弱的隐喻——楚薪本应顺水漂流,如今却滞于浅滩,恰似兄弟之盟在谗言中搁浅。班固《汉书·地理志》言"郑俗甚淫",实则道出这个商业都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流言如扬之水激起的浮沫,轻易便能离间血脉。

细读"终鲜兄弟,维予与女"的反复咏叹,可见这绝非寻常情诗。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敏锐指出:"此诗当是兄弟为谗人所间。"郑国特有的水陆交通之利,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滋长了"人之言"的传播,正如扬之水既滋养两岸,亦能淘空堤岸。诗中"诳女""不信"的告诫,恰与《左传》记载郑庄公"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政治生态形成互文,道出权力场上忠诚比束楚更易折损的真相。

当我们在竹简残片中拼凑这段历史,忽觉两千多年前那声"人实不信"的叹息,依然在扬之水未干的墨迹里泛起涟漪。

赏析

《郑风·扬之水》以舒缓的流水起兴,却暗藏湍急的情感漩涡。那"扬之水"看似荡漾,却连一束荆条("束楚")或柴薪("束薪")都无力漂流,这种矛盾的意象被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精妙点破:"水激扬而力弱,不能流移束楚,犹人言煽动而理虚,不足离间骨肉"。流动的河水成为流言的隐喻,而沉重的柴束则象征着坚不可摧的信任。

诗中重复出现的"终鲜兄弟,维予与女(尔)"构成情感的双重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指出:"此诗当是兄弟二人患他人离间之词",但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提出新解:"可能是夫妻,也可能是情人"。无论是兄弟情谊还是男女之爱,诗人用"维予二人"的排他性宣言,构建出一个抵御外界侵蚀的情感堡垒。那反复叮咛的"无信人之言",恰如汉代郑玄笺注所言:"君子恶其多言,谓其言不可信",将流言的毒性与忠告的恳切形成强烈反差。

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句"人实诳女"与"人实不信"的递进。宋代朱熹《诗集传》解读为:"言他人之言皆不可信,唯我之言实而不妄",而现代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则注意到:"从'诳'到'不信',语气由具体指控转为全盘否定,显示出越来越强的不安感"。这种语言上的微妙变化,恰似水波荡漾的层层涟漪,将戒备与深情同时推向极致。

全诗在形式上采用典型的重章叠句,但每章变换的关键词如"束楚"与"束薪"、"诳女"与"不信",犹如水光中的不同折射面。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两章稍易数字,而往复咏叹,忧谗畏讥之情愈转愈深"。那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先秦时代特有的质朴情感与生存智慧,让这首短诗跨越三千年,依然敲击着现代人关于信任与背叛的永恒心弦。

点评

《郑风·扬之水》以浅白之水兴深沉之思,潺潺溪流载不动一束荆条,恰似人世薄凉载不动兄弟信诺。清人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评此诗"水弱不能流薪,喻谗言易间骨肉",道出诗眼所在——以扬之水无力浮物,暗喻谗言之虚妄难凭。

近人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独发幽微:"'不流束楚'与'人实诳女'形成物象与心象的双重隐喻,水之无力与言之无信构成宇宙性的悲哀。"诗中"维予与女"的殷殷告白,被闻一多先生诠释为"上古誓词中最凄美的孤独抵抗"(《风诗类钞》),那反复咏叹的"无信人之言",恰似青铜器上斑驳的铭文,镌刻着对信任危机的古老预警。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特别指出:"'束薪''束楚'的意象群,实为周代婚姻仪礼的隐喻符号,使这首劝诫诗蒙上夫妻伦理的色彩。"流水与柴薪的意象组合,在朱熹《诗集传》看来已是"比而兴也"的典范——柔水不徙劲薪,犹如谗言不撼真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