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洧水畔,粼粼波光载不动一束荆条,也载不动郑国士大夫眉间的忧思。《郑风·扬之水》的诞生,恰逢春秋初期郑庄公时代的政治漩涡。彼时郑国虽为"小霸",公族与卿大夫间的猜忌却如水中倒映的刀光,在看似平静的朝堂下暗流涌动。
史载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共叔段之乱甫定,而君臣相疑的阴霾未散。诗中"不流束楚""不流束薪"的意象,实为政治盟约脆弱的隐喻——楚薪本应顺水漂流,如今却滞于浅滩,恰似兄弟之盟在谗言中搁浅。班固《汉书·地理志》言"郑俗甚淫",实则道出这个商业都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流言如扬之水激起的浮沫,轻易便能离间血脉。
细读"终鲜兄弟,维予与女"的反复咏叹,可见这绝非寻常情诗。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敏锐指出:"此诗当是兄弟为谗人所间。"郑国特有的水陆交通之利,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滋长了"人之言"的传播,正如扬之水既滋养两岸,亦能淘空堤岸。诗中"诳女""不信"的告诫,恰与《左传》记载郑庄公"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政治生态形成互文,道出权力场上忠诚比束楚更易折损的真相。
当我们在竹简残片中拼凑这段历史,忽觉两千多年前那声"人实不信"的叹息,依然在扬之水未干的墨迹里泛起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