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雍和二章

2025年07月05日

在涤嘉豢,丽碑敬牲。角握之牡,色纯之騂.
火传阳燧,水溉阴精。太公胖俎,傅说和羹。
俎豆有馥,粢盛絜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鼓钟管磬,肃唱和鸣。皇皇后祖,来我思成。

佚名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雍和二章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命张说改制郊庙乐章,以彰显盛唐气象。《雍和二章》作为享太庙乐章之一,承《诗经·周颂》遗韵,融礼乐精髓,以雍穆之音祭祀先祖。

礼制渊源
"雍和"取自《诗经》"有来雍雍"之意,象征祭祀时庄重和悦的氛围。诗中"俎豆有馥""鼓钟管磬"等句,直溯《周礼》"以乐祀享"传统,再现太庙陈设太牢、奏雅乐之景。张说巧妙化用《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典故,将傅说比作调和鼎鼐的贤臣,暗喻开元贤才济济。

天宝气象
"火传阳燧,水溉阴精"二句,典出《淮南子》,以钻木取火、铜镜聚光喻礼器之神圣。玄宗时期太庙祭祀极尽考究,据《旧唐书》载,牲需"色纯骍刚",乐必"宫悬四面",诗中"角握之牡""肃唱和鸣"正是此般礼制盛况的文学投射。

政治隐喻
末句"皇皇后祖,来我思成"暗合《商颂》"绥我思成",既是对祖先德业的追慕,亦隐含玄宗以"成康之治"自期的抱负。张说以精炼的四言句式,将祭祀场景、历史典故与政治理想熔铸一体,成就这篇雍容典雅的庙堂乐章。

赏析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雍和二章》是唐代祭祀太庙的乐章,以庄严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祭祀场景,蕴含着深厚的礼乐文化与天人感应思想。

意象构建
诗歌以"嘉豢""丽碑""纯騂"等意象开篇,通过祭祀用的肥壮牲畜、光洁碑器、赤色公牛等物象,铺陈出肃穆的祭祀场景。其中"火传阳燧,水溉阴精"二句尤为精妙,既是对燔柴灌地仪式的真实记录,又暗合《周礼》"以阳燧取明火,以阴鉴取明水"的记载,形成阴阳相济的宇宙图示。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意象组合"将人间祭祀与天地之道相贯通,体现唐代祭祀文学特有的宏大叙事特征"。

情感表达
全诗情感发展颇具层次:由初始的"肃唱和鸣"的虔敬,渐次升华为"皇皇后祖,来我思成"的灵性交融。"思成"二字尤为关键,《毛诗正义》解为"神明来飨",而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特别强调,此处的召唤式抒情"实为唐人以诗通神的典型例证,将世俗情感升华为宗教体验"。诗中反复出现的"和羹""和鸣"等语,暗喻《尚书》"八音克谐"的政教理想,使个体敬畏与集体记忆产生共鸣。

艺术特色
诗中"太公胖俎,傅说和羹"的用典极具张力。钱钟书《管锥编》评此联:"以厨鼎之事比宰相之职,既合《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之喻,又得《吕氏春秋》'调和鼎鼐'之旨。"而"俎豆有馥"等句,则通过味觉(馥)、视觉(絜丰)、听觉(钟磬)的多维描写,构建出立体的祭祀空间。葛晓音教授认为,这种通感手法"使礼器的静穆转化为生命的律动,体现了盛唐祭祀乐章'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

全诗最终在"来我思成"的余韵中完成人神对话,恰如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所言:"以音乐性的休止符替代语义性的终结,让庄严的祭祀氛围在时空里无限延展。"这种艺术处理,使古老的庙堂文学获得了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二章曰:
    "郊庙之制,贵在庄雅。《雍和》二章,'火传阳燧,水溉阴精'句,以天地阴阳入祀,典重中见造化之机;'肃唱和鸣'四字,尤得《箫韶》遗响。"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其气象:
    "『太公胖俎,傅说和羹』用典如盐著水,既合庙堂之礼,复寓贤相之思。周人尚臭,而『俎豆有馥』一语,直从《楚茨》《信南山》化出。"

  3. **近代·王国维《观堂集林》**析其章法:
    "前章言牲牷粢盛,后章言音声感格,层层递进。『皇皇后祖,来我思成』,结句以虚笔作实境,恍见神光离合,此正《毛诗》'神保是飨'之遗意。"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赏其语言:
    "『角握之牡,色纯之騂』八字,选字如选玉,击之铿然。郊庙歌辞易板滞,而此篇以'和羹''鸣磬'活化礼乐,犹见汉魏《郊祀歌》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