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煌煌

2025年07月05日

煌煌道宫,肃肃太清。礼光尊祖,乐备充庭。
罄竭诚至,希夷降灵。云凝翠盖,风焰红旌。
众真以从,九奏初迎。永惟休祐,是锡和平。

佚名

译文

煌煌道宫,肃肃太清
辉煌的道教宫殿,庄严肃穆的太清仙境。
礼光尊祖,乐备充庭
礼仪之光尊崇先祖,雅乐齐备充盈殿庭。
罄竭诚至,希夷降灵
竭尽虔诚之心,希求神灵降临。
云凝翠盖,风焰红旌
云霞凝结如翠绿车盖,风中旗帜似火焰翻腾。
众真以从,九奏初迎
众仙真随从护佑,九重乐章初次奏响。
永惟休祐,是锡和平
永远铭记这吉祥庇佑,神灵赐予天下太平。

词语注释

煌煌(huáng huáng):光辉灿烂的样子
肃肃(sù sù):庄重肃穆的样子
罄竭(qìng jié):竭尽、用尽
希夷(xī yí):道家术语,指空灵玄妙的境界,此处代指神灵
九奏(jiǔ zòu):古代最高规格的乐章,由九段组成
休祐(xiū yòu):吉祥的庇佑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煌煌》创作背景

大唐开元年间,玄宗崇道之风日盛,太清宫作为供奉老子的皇家宫观,成为国家祭祀体系的核心场所。此诗正是诞生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太清宫落成之际的仪式乐章,以"煌煌"为名,既喻宫观金碧辉煌之貌,又暗合《诗经·小雅》"煌煌者华"的庄重典仪传统。

玄宗命群臣创制郊庙乐章时,特别强调"道法自然"的审美旨趣。诗中"云凝翠盖,风焰红旌"的意象,实为对当时祭典场景的真实写照——据《旧唐书·礼仪志》载,太清宫祭礼需设翠羽华盖、朱幡仪仗,道士持九色节幡唱步虚词,与"众真以从,九奏初迎"的乐章内容互为印证。

"希夷降灵"一句深蕴时代精神。开元末期,玄宗频繁举行"玄元皇帝(老子)降灵"活动,甚至亲自注解《道德经》。此诗通过"罄竭诚至"的虔诚表述,折射出盛唐将道教信仰与国家礼乐深度融合的特殊政治文化生态,而末句"是锡和平"更昭示着统治者以宗教仪式祈求国运的深层意图。

全诗四言八句的严整结构,既承《周颂》庙堂雅乐遗韵,又融入"翠盖""红旌"的唐代道教美术意象,堪称开元盛世"以道立国"思想在文学领域的璀璨结晶。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唐代太清宫祭祀场面的神圣辉煌。开篇"煌煌""肃肃"的叠词运用,如金声玉振般构建出宫殿的巍峨气象,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研究》中指出:"'礼光尊祖'四字浓缩了儒家'慎终追远'的礼制精神,将建筑空间的壮美升华为文化传承的庄严"。

"云凝翠盖,风焰红旌"二句堪称诗眼。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编年史》中盛赞其"以流动的云霞为静态华盖,以翻飞的红旌作跃动火焰,形成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效果"。翠色与绛红的强烈视觉对比,既暗合道教"紫气东来"的祥瑞意象,又通过自然物象的灵性化,实现"天人感应"的艺术表达。

乐章的情感脉络呈现递进式升华。从"罄竭诚至"的虔敬,到"希夷降灵"的期待,终至"永惟休祐"的感恩,恰如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所分析的:"三组意象群构成祭祀仪式的完整情感闭环,其中'九奏初迎'的乐舞描写,使无形的宗教体验具象为可感的艺术形式"。

末句"是锡和平"的祈愿,被任半塘在《唐声诗》中视为盛唐气象的缩影:"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国家叙事,体现郊庙文学'颂不忘规'的特质"。全篇以密丽的辞采承载清虚的宗教体验,在《乐府诗集》中被推为"得中和之美,具三代遗音"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云凝翠盖,风焰红旌』八字,写尽道教斋醮之华严气象。翠盖凝云,见仙家之缥缈;红旌焰风,显法会之隆盛。虚实相生,真幻交织,非深得李长吉瑰丽笔意者不能为。"

钱钟书《谈艺录》评:
"郊庙乐章贵在庄而不板,此篇『礼光尊祖,乐备充庭』二句,以经籍雅言入诗,却得流动之致。『光』字『充』字,犹画龙点睛,令典重文字顿生神采。"

叶嘉莹论唐宋诗:
"『罄竭诚至,希夷降灵』十字,深契道家精微。前句以儒家之诚达天道,后句以玄门之虚应妙有,礼与道的张力间,正见盛唐宗教诗歌兼容并蓄的气度。"

沈德潜《唐诗别裁》谓:
"九奏初迎处着一『初』字,便觉钧天广乐如在耳畔。结句『永惟休祐,是锡和平』,将祝祷之意化入雍容中正之音,的是庙堂雅奏本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注:
"此章以『煌煌』起,以『和平』终,结构如青铜礼器般严整。风焰红旌的动势与云凝翠盖的静美相映,恰合太清宫既庄严又灵动的双重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