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文宣王乐章·诚和创作背景
礼乐肇兴的盛唐气象
此诗诞生于唐代国家祭祀体系臻于完备之际,属《郊庙歌辞》中释奠孔子仪式的专属乐章。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敕令太常寺系统整理祭祀乐舞,《新唐书·礼乐志》载"凡释奠于文宣王,武舞六成",可见当时对祭孔典礼的重视已形成制度化规范。
儒道与礼乐的完美融合
诗中"圣道日用"四句,折射出盛唐"崇圣尊儒"的思想底色。玄宗朝将孔子追谥为"文宣王",释奠礼升格为中祀,《唐会要》卷三十五详细记载了"州县皆立孔庙,春秋二仲上丁致祭"的盛况。乐章以金石弦歌为载体,正是《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理念的实践。
释菜古礼的仪式重构
"爰释其菜"典出《周礼·春官》所载古老祭仪,唐代将其纳入释奠流程。据《开元礼》记载,祭祀时需陈设"芹藻之属",这种以时鲜蔬果代牲牢的仪式,既承续《诗经·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藻"的儒雅传统,又暗合诗中"匪馨于稷"的庄敬精神。
天人交感的文化象征
末句"是宗是极"双关天地与人文,呼应《毛诗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的教化功能。杜佑《通典》载开元二十七年(739)诏令"十哲为坐像,图画七十子及二十二贤于庙壁",这种视觉符号与祭祀乐章的互文,构建出"神几不测"的崇高审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