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诚和

2025年07月05日

圣道日用,神几不测。金石以陈,弦歌载陟。
爰释其菜,匪馨于稷。来顾来享,是宗是极。

佚名

译文

圣道日用,神几不测。
圣人之道日日践行,神妙莫测难以揣度。
金石以陈,弦歌载陟。
钟磬金石陈列奏响,琴瑟弦歌悠扬升起。
爰释其菜,匪馨于稷。
于是献上新鲜祭品,并非稷谷那般馨香。
来顾来享,是宗是极。
神灵降临享用祭品,此乃尊崇至高礼仪。

词语注释

神几(shén jī):神妙莫测的玄机。
陟(zhì):上升,此处指乐声飘扬。
爰(yuán):于是。
匪(fěi):通“非”,不是。
稷(jì):古代五谷之神,代指谷物。

创作背景

释奠文宣王乐章·诚和创作背景

礼乐肇兴的盛唐气象
此诗诞生于唐代国家祭祀体系臻于完备之际,属《郊庙歌辞》中释奠孔子仪式的专属乐章。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敕令太常寺系统整理祭祀乐舞,《新唐书·礼乐志》载"凡释奠于文宣王,武舞六成",可见当时对祭孔典礼的重视已形成制度化规范。

儒道与礼乐的完美融合
诗中"圣道日用"四句,折射出盛唐"崇圣尊儒"的思想底色。玄宗朝将孔子追谥为"文宣王",释奠礼升格为中祀,《唐会要》卷三十五详细记载了"州县皆立孔庙,春秋二仲上丁致祭"的盛况。乐章以金石弦歌为载体,正是《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理念的实践。

释菜古礼的仪式重构
"爰释其菜"典出《周礼·春官》所载古老祭仪,唐代将其纳入释奠流程。据《开元礼》记载,祭祀时需陈设"芹藻之属",这种以时鲜蔬果代牲牢的仪式,既承续《诗经·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藻"的儒雅传统,又暗合诗中"匪馨于稷"的庄敬精神。

天人交感的文化象征
末句"是宗是极"双关天地与人文,呼应《毛诗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的教化功能。杜佑《通典》载开元二十七年(739)诏令"十哲为坐像,图画七十子及二十二贤于庙壁",这种视觉符号与祭祀乐章的互文,构建出"神几不测"的崇高审美意境。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构建出儒家祭祀文宣王孔子的神圣场景。开篇"圣道日用,神几不测"二句,如黄钟大吕般奠定基调,《乐府诗集》评此"将圣人之道与天道并论,显其永恒莫测之性"。金石陈设与弦歌升腾的意象组合,形成视听通感的艺术空间,周啸天在《唐代乐舞诗析》中指出:"'金石'象征礼制之固,'弦歌'暗喻教化之柔,刚柔相济中见儒家精神"。

"爰释其菜,匪馨于稷"的祭祀描写,源自《诗经·小雅》"以我齐明,与我牺羊"的古老传统。傅璇琮《唐代文学与礼乐文化》特别推崇此联:"以素朴菜蔬代三牲之祭,既合孔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的训导,又通过'匪馨'的否定句式,凸显精神奉献高于物质供奉的深意"。末句"来顾来享,是宗是极"的双重呼告,被钱志熙《汉魏乐府艺术研究》解读为"天人感应的诗意呈现,'宗''极'二字既是空间上的中心指向,更是文化道统的终极确认"。

全诗在四十字中完成从天道到人道、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葛晓音《唐诗流变论》总结其艺术成就:"四言体式得《雅》《颂》遗韵,'陈''陟''释''享'等动词的精准运用,使静态仪式转化为动态的礼仪舞蹈,在有限的文字中创造了无限的礼乐想象空间。"这种将哲学思考融入祭祀场景的写法,正是唐代雅乐歌辞"义必纯正,辞必典雅"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诚和》章法谨严,以'圣道'起笔,立天地之极;'金石''弦歌'二句,化礼乐为有形之声色,犹见汉魏庙堂遗风。末联'来顾来享'双声叠韵,如钟磬余响,将祭祀的庄严肃穆凝练为音律之美。"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郊庙乐章

"此章深得'诚'字三昧。'匪馨于稷'反用《诗经》'黍稷非馨'之意,谓至诚可通神明,非徒恃物享。六朝以降释奠乐章多板滞,唯此篇在典重中见流动之气。"
—— 近代·龙榆生《唐宋乐府研究》

"'神几不测'四字,摄尽文宣王教化之玄妙。全篇如青铜器上铭文,每一笔划皆含《周礼》'六艺'精魄,所谓'是宗是极'者,非独崇孔子,实彰华夏文明之轴心也。"
——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