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登歌酌鬯

2025年07月05日

誉阐元储,寄崇明两。玉裕虽晦,铜楼可想。
弦诵辍音,笙歌罢响。币帛言设,礼容无爽。

佚名

译文

誉阐元储,寄崇明两
美名传颂着太子的德行,寄托着对贤明太子的尊崇
玉裕虽晦,铜楼可想
太子的美德虽已隐没,但铜雀台的辉煌仍可追忆
弦诵辍音,笙歌罢响
弦歌诵读之声已停歇,笙箫歌舞之音亦消散
币帛言设,礼容无爽
祭品陈列有序,礼仪庄重无失

词语注释

元储:太子,这里指懿德太子
明两:指贤明的太子,出自《易经》
玉裕:太子的美德
铜楼:指铜雀台,象征太子的居所
弦诵:弦歌诵读,指太子的教化
币帛:祭祀用的丝织品,泛指祭品
礼容:礼仪的容貌,指祭祀的仪式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登歌酌鬯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的大唐神龙年间,长安城南的懿德太子庙内,青铜礼器泛着幽光。这首《登歌酌鬯》诞生于中宗李显为长子李重润(追谥懿德太子)举行的盛大祭礼中,彼时距离这位十九岁即遭武则天杖杀的皇孙离世已逾五年。

史载李重润因私议张易之兄弟专权而获罪,其悲剧命运实为武周晚期权力倾轧的缩影。中宗复位后,以"玉裕虽晦,铜楼可想"的含蓄笔法,既暗喻太子如美玉蒙尘的早夭,又以"铜楼"典故(汉武帝为太子建铜雀台)暗示未竟的储君之位。

乐章中"弦诵辍音"的寂寥与"币帛言设"的隆重形成张力,折射出特殊历史情境下的复杂情感——既是父亲对爱子的私哀,更是王朝对正统继承制度的重申。当太常寺乐工唱响这阙雅乐时,袅袅升腾的鬯酒香气中,一个家族与一个时代的伤痛被悄然织进郊庙祭祀的庄严礼制之中。


(注: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香酒,以郁金草合黑黍酿成。)

赏析

暮色中的铜楼玉裕渐渐隐入历史烟尘,而《登歌酌鬯》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唐代宫廷祭祀的庄重画卷。诗人以"誉阐元储"开篇,将懿德太子的德行比作明月澄辉,虽逝犹存。铜楼意象既实指东宫建筑,又虚化为储君精神的永恒象征,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被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编年史》中评为"以物载德,托物寄思的典范"。

"弦诵辍音,笙歌罢响"二句突然转入静默,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此处"以有声写无声,营造出祭礼特有的神圣肃穆"。戛然而止的乐音与后续"币帛言设"的仪式动作形成动静对照,恰如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所言:"音乐意象的中断,实为情感高潮的预备"。

全诗最动人的矛盾在于"礼容无爽"的严谨与内在情感的涌动。陈贻焮《唐诗论丛》特别激赏这种"礼制外壳下流淌的深情",祭祀的每个动作都成为情感的密码——玉裕虽晦,德馨永存;铜楼可望,哀思不绝。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称此诗"将宫廷雅乐歌词提升至哲理高度,在程式化表达中注入生命温度"。

诗人通过"币帛""礼容"等祭祀物象的层递铺排,最终完成从物质仪式到精神追慕的升华。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种写法"既合《诗经》'颂'体传统,又具唐人特有的情感浓度",在严格的三十二字篇幅里,构建出宏大的精神宇宙。当所有声响归于寂静,唯有铜楼的轮廓在历史深处闪烁,那是礼乐文明对美好生命最庄重的挽留。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篇曰:
"四言古体最易板滞,此作却如清庙瑟音,一唱三叹。'玉裕虽晦,铜楼可想'八字,尤得《诗经·鲁颂》遗韵,以虚笔写实境,太子的懿德风范宛在目前。"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郊庙乐章贵在庄而不佻,此诗'弦诵辍音,笙歌罢响'二句,以动态戛然而止反衬静穆之思,深得《周颂》'肃雍和鸣'之旨。末句'礼容无爽'四字,更是将祭祀的虔敬凝练如鼎彝铭文。"

近代学者钱仲联在《唐音释典》中特别指出:
"'誉阐元储'起笔即见《文选》功力,用典如盐入水。通篇恪守'登歌酌鬯'的仪式特性,而'铜楼可想'之句,化用汉宫铜雀台典故,使肃穆的庙祭乐章顿生历史纵深,此正唐人融铸古今之独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