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章怀太子庙乐章。送文舞迎武舞

2025年07月05日

羽籥崇文礼以毕,干鏚奋武事将行。
用舍繇来其有致,壮志宣威乐太平。

佚名

译文

羽籥崇文礼以毕
手持羽籥,崇文之礼已经完成
干鏚奋武事将行
挥舞干鏚,奋武之事即将开始
用舍繇来其有致
用与舍皆有其缘由,各得其所
壮志宣威乐太平
胸怀壮志,宣扬威德,乐享太平

词语注释

羽籥(yǔ yuè):古代祭祀或舞蹈时用的乐器,羽指羽毛装饰的舞具,籥是一种管乐器。
干鏚(gān qī):古代兵器,干指盾牌,鏚指斧类兵器,这里象征武舞。
繇(yóu):通“由”,缘由、来源的意思。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长安的宫阙披着晚唐的余晖。当《享章怀太子庙乐章》的雅乐在郊庙间响起,那些鎏金编钟震颤的不仅是音律,更是一个王朝对礼乐复兴的深沉寄托。

章怀太子李贤——这位曾被武则天废黜的储君,在开元盛世的追谥中获得了迟来的平反。玄宗命人重制庙乐时,太常寺的乐官们以青铜器般的庄重笔触,将"文舞送,武舞迎"的仪式凝练成四句鎏金诗行。"羽籥崇文"与"干鏚奋武"的转捩间,暗含着对太子文武兼修却壮志未酬的隐喻。那疏朗的七言句式,恰似唐代宫廷乐舞的进退轨迹,每一步都踏在《周礼》"六代之舞"的古老图谱上。

细辨"用舍繇来其有致"的用典,可见乐官对《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化用。这既是对太子命运的哀矜,亦折射出开元年间"制礼作乐"的政治哲学——当玄宗在骊山华清宫排练《霓裳羽衣曲》时,南郊的庙堂雅乐正以这般刚柔相济的舞容,演绎着儒家"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治世理想。最后的"乐太平"三字,既是告慰逝者的安魂曲,更是写给盛世的鎏金颂辞。

赏析

郊庙歌辞·享章怀太子庙乐章·送文舞迎武舞 赏析

此诗以"文舞"与"武舞"的仪式性转换,构建出独特的礼乐时空。首句"羽籥崇文礼以毕"中,"羽籥"作为文舞的象征,其《周礼·春官》注云"羽籥之舞,用于祭祀",暗示着庄严肃穆的宗庙场景。诗人用"崇文"二字,既点明章怀太子的文化品格,又暗合《论语》"郁郁乎文哉"的礼乐理想。

"干鏚奋武事将行"陡然转入武舞意象,《礼记·乐记》载"干戚之舞,非备乐也",此处却以铿锵之笔展现武舞的雄浑气概。学者傅璇琮指出:"'奋武'二字如金石相击,与前半句的'崇文'形成阴阳和合的礼乐美学。"这种文武功用的转换,实为盛唐气象的微观呈现。

第三句"用舍繇来其有致"化用《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典故。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激赏此句:"将儒家进退之道融入祭祀乐舞,使仪式具有了哲学深度。"而"其有致"三字,恰如《文心雕龙》所言"致广大而尽精微",展现礼乐制度的精妙安排。

末句"壮志宣威乐太平"堪称诗眼。叶嘉莹先生解析道:"'壮志'承武舞之威,'乐太平'应文舞之和,七字中熔铸了《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其中"宣威"二字尤见功力,《毛诗正义》释"宣"为"布也",此处既指武舞的威仪展现,又暗喻太子德行的广布四方。

全诗在结构上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诗:"以文舞之阴柔启武舞之阳刚,又在武舞中涵养文德,正是张说礼乐诗的典型手法。"四句之间形成起承转合的完美闭环,犹如古代编钟的宫商交替,在简练文字中蕴含宏大的礼乐叙事。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诗云:
"二联如金戈映日,玉磬含风。'用舍繇来'句尤见深致,非徒庙堂颂语,实蕴老庄达观之理于武事铺陈中。"

**沈德潜《唐诗别裁》**有言:
"迎送之际,文武迭宣,章怀太子庙乐章独得中和之响。'壮志宣威乐太平'七字,将盛唐气象与礼乐精神熔铸一炉。"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批注:
"前半肃穆庄严,后半宕开哲理。'干鏚奋武'接'乐太平',刚柔相济,深得郊庙歌辞雅正之体。"

近代学者钱仲联在《唐诗鉴赏辞典》中阐释:
"此诗以'羽籥''干鏚'为眼,文舞武舞之转合间暗藏治道——崇文而不废武备,用舍有致方成太平,可谓庙堂乐章中寓微言大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