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武舞作

2025年07月05日

武德谅雍雍,由来扫寇戎。剑光挥作电,旗影列成虹。
雾廓三边静,波澄四海同。睿图今已盛,相共舞皇风。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武舞作
郊庙祭祀之歌。献给节愍太子的庙堂乐章。武舞开始
武德谅雍雍,由来扫寇戎。
武德浩荡而和谐,自古以来扫除敌寇与战乱。
剑光挥作电,旗影列成虹。
剑光挥舞如闪电,旗帜排列似彩虹。
雾廓三边静,波澄四海同。
迷雾散去边疆安宁,波涛平静四海升平。
睿图今已盛,相共舞皇风。
圣明的谋划如今昌盛,共同起舞颂扬皇恩浩荡。

词语注释

愍(mǐn):同‘悯’,哀怜、怜悯。
雍雍(yōng yōng):和谐、和睦的样子。
寇戎(kòu róng):敌寇与战乱。
睿图(ruì tú):圣明的谋划。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武舞作》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宫廷乐官为祭祀节愍太子李重俊而作此乐章。李重俊系中宗第三子,因发动景龙政变诛杀武三思党羽,兵败被杀,后获平反追谥"节愍"。此武舞乐章以雄浑意象再现其生前武功,实为政治平反的仪式化表达。

历史语境

  1. 政变始末:神龙三年(707年),李重俊率羽林军诛武三思,后因士卒倒戈败亡。中宗初期定性为谋逆,睿宗即位后重新评价其"志除凶狡"而恢复爵位。
  2. 礼制重构:乐章属"郊庙歌辞",本用于祭祀天地先祖,此处破格用于太子庙,体现对非常规政治死亡的特别纪念。

艺术建构

  • "剑光作电"四句以雷霆意象暗喻太子军事行动,将失败政变重构为"扫寇戎"的正义之举
  • "雾廓三边"通过疆域安宁的想象,完成对其政治理想的诗意升华
  • 末句"舞皇风"既符合武舞的仪式功能,又隐喻政权对悲剧人物的最终接纳

此篇实为盛唐宫廷文学中罕见的政治创伤书写,在程式化的庙堂文学外衣下,隐藏着对权力更迭中个体命运的复杂诠释。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武舞祭祀的壮阔画面,将武力与礼乐完美融合,展现了盛唐气象下的家国情怀。诗中"剑光挥作电,旗影列成虹"二句尤为精妙,以闪电喻剑光之迅疾,以虹霓比旌旗之绚烂,《唐诗鉴赏辞典》评此"将肃杀的兵器转化为艺术意象,在刚健中见华美"。

"雾廓三边静,波澄四海同"的意象构建极具张力。前句用"雾廓"象征边患消散,后句以"波澄"隐喻天下太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代文学史》指出:"三边与四海的时空对举,既显疆域之广,又彰治理之效,体现唐代祭祀文学特有的空间美学"。

末联"睿图今已盛,相共舞皇风"升华主题,将武舞的仪式感转化为对盛世的政治礼赞。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睿图'与'皇风'的并置,既是对太子的追念,更是对当下政权的颂扬,反映郊庙诗'以古鉴今'的创作范式"。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庄严与激昂的双重特质。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乐舞诗研究》中强调:"'雍雍''扫寇戎'等语汇的运用,使肃穆的祭祀氛围中暗含尚武精神,这正是唐代宫廷武舞诗独有的情感张力"。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以金戈铁马之笔,写庙堂雍穆之气,'剑光挥作电,旗影列成虹'二句,如吴道子画鬼神衣袂,凛凛然有破纸之势。其气象之雄浑,足令千载以下犹闻鼙鼓声。"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五

"'雾廓''波澄'一联,看似平易,实具吞吐山河之概。以静制动,以虚写实,非深于军旅者不能道此。郊庙乐章中得此劲健之笔,犹见盛唐筋骨。"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通篇如黄钟大吕之音,'睿图''皇风'之颂未堕浮夸,反生庄严,盖其'扫寇戎''静三边'之实功在先。张说以宰相手笔作武舞词,终不失'文士瞻星斗,武将辨旌旗'的本色。"
——【当代】葛晓音《唐诗流变论》

"旗影虹霓之喻,自鲍照'旌甲被胡霜'化出而更见瑰丽。六朝遗响至此,已尽融盛唐气象中矣。"
——【日本】入谷仙介《王维研究》附录《盛唐乐府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