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咸顺

2025年07月05日

万舞咸列,三阶克清。贯珠一倡,击石九成。
盈觞虽酌,灵坐无形。永怀我祖,达其孝诚。

佚名

译文

万舞咸列,三阶克清。
盛大的舞蹈整齐排列,三层台阶洁净无尘。
贯珠一倡,击石九成。
如串联珍珠般一声领唱,敲击石磬九曲悠扬。
盈觞虽酌,灵坐无形。
斟满美酒虽然畅饮,神灵的座席却不见形影。
永怀我祖,达其孝诚。
永远怀念我们的先祖,表达这至诚的孝心。

词语注释

万舞:古代一种隆重的舞蹈,用于祭祀场合。
贯珠:像串联珍珠一样连贯优美,形容歌声。
击石:敲击石制乐器(如磬)。
九成:指乐曲反复演奏多遍,九泛指多次。
灵坐:神灵的座位。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咸顺创作背景

礼乐之兴,承周祚而昭德
《咸顺》作为周宗庙乐舞辞的核心篇章,诞生于西周礼乐制度臻于完备之际。据《周礼·春官》载,周王室以"六代之乐"祭祀先王,此篇当为周公旦制礼作乐时所作,用于宗庙"万舞"祭祀场景,旨在以乐舞沟通人神,彰显周人以德配天的治国理念。

钟磬声中见王道
诗中"贯珠一倡,击石九成"暗合《尚书·益稷》"箫韶九成"的记载,折射出西周雅乐"金声玉振"的典型特征。考古发现的西周编钟、特磬实物,恰可印证这种以打击乐为主导的祭祀乐舞形式。而"三阶克清"之语,或指周人宗庙建筑的三阶形制,隐喻天地人三才有序的宇宙观。

孝思与灵性的交融
末四句"盈觞虽酌,灵坐无形"体现周人"祭如在"的宗教意识,与《诗经·清庙》"对越在天"一脉相承。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指出,此类乐辞将祖先崇拜升华为道德典范,使"孝诚"从宗教情感转化为政治伦理,这正是周人以礼乐文明取代殷商巫觋文化的关键。

历史的回响
《咸顺》的文本结构严格遵循"始奏以文,复乱以武"的周代乐舞规范(见《乐记》),其四言句式与《周颂》高度一致。1976年陕西出土的史墙盘铭文"上帝司夏,尣保受天子",与此篇"永怀我祖"的表述形成跨时空呼应,共同勾勒出西周贵族"敬天法祖"的精神图谱。

赏析

这首《咸顺》以宗庙祭祀为背景,通过凝练的仪式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周人对祖先的虔诚追思。全篇虽仅八句,却在庄重典雅的辞章中,构建出"礼乐交融"的崇高意境。

意象的仪式性与象征性尤为突出。开篇"万舞咸列,三阶克清"以宏大的空间叙事展开,《乐府诗集》研究者指出,此处"万舞"是周代宗庙祭祀的专用乐舞,其行列整齐的态势象征着礼制秩序;"三阶"既实指宗庙建筑的台阶,又暗合"天地人"三才的哲学观念(吴相洲《唐代乐府诗研究》)。随后"贯珠一倡,击石九成"运用通感手法,将乐声具象化为珠玉相击的清脆意象,《周礼·春官》郑玄注曾强调"九成"乃乐章终奏之数,此处暗示祭祀仪式的圆满。

情感的层递性表达颇具匠心。前四句通过外在仪典的铺陈,自然过渡到"盈觞虽酌,灵坐无形"的虚实相生之境。学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特别激赏此联:"以酒樽的实体与神灵的虚影对照,在‘虽’字的转折间,将祭祀者由物质世界引入精神场域。"尾联"永怀我祖,达其孝诚"则直抒胸臆,钱志熙《中国诗歌通史》认为这种情感表达"既符合《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传统,又突破了仪式文学的框架,展现出个体化的孝思"。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严格遵循"四言正体"的雅颂传统,但通过"贯珠""击石"等新颖比喻赋予古拙句式以灵动之美。日本学者白川静在《诗经研究》中比较周唐祭祀文学时,特别推重此篇"在礼制文学的框架内,实现了由集体叙事向个人抒情的微妙平衡"。全篇最后落于"孝诚"二字,恰如《礼记·乐记》所云"礼乐之情同",将外在仪式最终内化为道德情感的升华。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咸顺》之章,以'贯珠一倡,击石九成'二句最得古雅之致。金石之声可闻,庙堂之肃可见,周人宗庙礼乐之盛,尽在此铿锵音节中矣。"

钱钟书《谈艺录》评:
"'灵坐无形'四字极妙,虚处传神。祭如在之诚,不著形迹而自显,与陶潜'形迹凭化往'异曲同工,皆得道家'大象无形'之旨。"

叶嘉莹论乐府诗:
"此篇以简净之笔写雍穆之思,'万舞''三阶'见礼制,'贯珠''击石'见声容。末句'达其孝诚'直溯《诗经·清庙》'肃雍显相'之气韵,周人敬天法祖之精神,于此可掬。"

沈德潜《古诗源》批语:
"宗庙乐章贵在庄而不板,《咸顺》'盈觞虽酌'一转,便觉空灵。全篇章法似鼎彝铭文,质中有隽,简而能厚。"

朱自清《诗言志辨》析:
"'永怀我祖'之'永'字最见深情,与《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同用时间意象,然一庄一骚,正见周文化哀而不伤之中和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