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送文舞出迎武舞入

2025年07月05日

邕邕阐化凭文德,赫赫宣威藉武功。
既执羽旄先拂吹,还持玉鏚更挥空。

佚名

译文

邕邕阐化凭文德
和乐融融传教化,全凭礼乐与文德
赫赫宣威藉武功
威名赫赫扬国威,依靠武力与战功
既执羽旄先拂吹
手持羽旄先作乐,引领仪仗开序幕
还持玉鏚更挥空
再执玉戚舞干戚,挥动兵器壮声威

词语注释

邕邕(yōng yōng):和谐安乐的样子
羽旄(máo):古代乐舞用具,用雉羽和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玉鏚(qī):古代玉制的兵器,形似斧头,用于武舞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花簌簌而落,太常寺的乐工们正捧着鎏金笙箫疾步走向节愍太子庙。开元六年(718年)的这场祭祀,承载着玄宗皇帝对亡兄李重俊的复杂追思——这位在景龙政变中喋血玄武门的太子,最终在开元盛世初年获得了朝廷的正式平反。

郊庙雅乐的编撰者深谙"礼乐相济"的深意。当《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的乐章响起时,三十六名文舞生执羽籥徐退,犹如史册记载太子"少习《孝经》《论语》"的文质;而武舞者执干戚疾进,则暗合其"率左羽林将军李多祚矫制发兵"的刚烈。太常少卿刻意在"邕邕阐化"与"赫赫宣威"的辞章对仗间,埋藏着对这位悲剧太子"文德未彰而武功先陨"的深深叹惋。

那些鎏金编钟震荡出的雅正之音里,羽旄拂过编磬的清越,恰似当年东宫讲筵上的书声;玉戚挥空时的破风声,又恍若景龙元年七月那个血色黎明。乐工们以"九功舞"与"七德舞"的交替,完成了一场精妙的礼乐隐喻:当文舞生将羽籥郑重交给武舞者的瞬间,庙堂之上的玄宗或许正凝视着香案后新镌的谥号——"节愍"二字在袅袅青烟中若隐若现,既是对亡魂的安抚,亦是对生者的警醒。

赏析

这首诗以宏大的仪式场景为背景,通过文武二舞的交替象征王朝治国的双重智慧。首句"邕邕阐化凭文德"中,"邕邕"典出《诗经》"邕邕鸣雁",以和鸣之音喻文治的和谐。学者周啸天指出,此处用叠词营造出"德音孔昭"的礼乐氛围,将抽象的文德教化具象为可感的声音意象。

次句"赫赫宣威藉武功"形成鲜明对比,《毛诗正义》释"赫赫"为"显盛貌",与上句的柔和形成张力。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这种对立统一体现了"文武并用,长久之术"(《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的治国理念。武舞的威仪通过"赫赫"的视觉冲击力跃然纸上。

后两句转入动态描写,"羽旄"与"玉鏚"的器物选择极具深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蒋寅研究员指出,羽旄象征《周礼》"六舞"中的文舞,而玉鏚(带玉饰的斧)则暗合《礼记》"武舞执干戚"的记载。动词"拂吹"与"挥空"的运用,被台湾学者柯庆明评为"以虚写实之妙",看似描写动作,实则展现"礼乐之形下器载道"的精神境界。

全诗在结构上暗合阴阳之道。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分析认为,前两句平列文武,后两句通过"既...还..."的递进句式,展现仪式流程中"阴阳相济"的哲学思考。这种编排与《乐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的思想遥相呼应。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器物与动作的描摹,将肃穆的宗庙礼仪转化为流动的审美体验。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特别推崇末句"挥空"的留白艺术:"看似写武舞器械,实则展现天人沟通的宗教体验,与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悟书法同妙。"这种超越性的艺术处理,使庄严的仪式升华为永恒的文化记忆。

点评

《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中"送文舞出迎武舞入"一章,以凝练笔法勾勒礼乐仪典之宏阔。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评此二联曰:"'邕邕''赫赫'四字如黄钟大吕,文德武功之象尽在宫商起伏间,羽旄玉戚之器,皆成天地文章。"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二特为笺注:"前句以'阐化''宣威'对举,暗合《礼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之旨;后句'拂吹''挥空'之态,犹见《周礼》六舞遗韵,非深谙宗庙仪轨者不能道。"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论其章法:"文舞如云舒,武舞如雷动,二句转接处有阴阳开阖之妙。'先''更'二字,将《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化作可视可闻之仪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