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花簌簌而落,太常寺的乐工们正捧着鎏金笙箫疾步走向节愍太子庙。开元六年(718年)的这场祭祀,承载着玄宗皇帝对亡兄李重俊的复杂追思——这位在景龙政变中喋血玄武门的太子,最终在开元盛世初年获得了朝廷的正式平反。
郊庙雅乐的编撰者深谙"礼乐相济"的深意。当《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的乐章响起时,三十六名文舞生执羽籥徐退,犹如史册记载太子"少习《孝经》《论语》"的文质;而武舞者执干戚疾进,则暗合其"率左羽林将军李多祚矫制发兵"的刚烈。太常少卿刻意在"邕邕阐化"与"赫赫宣威"的辞章对仗间,埋藏着对这位悲剧太子"文德未彰而武功先陨"的深深叹惋。
那些鎏金编钟震荡出的雅正之音里,羽旄拂过编磬的清越,恰似当年东宫讲筵上的书声;玉戚挥空时的破风声,又恍若景龙元年七月那个血色黎明。乐工们以"九功舞"与"七德舞"的交替,完成了一场精妙的礼乐隐喻:当文舞生将羽籥郑重交给武舞者的瞬间,庙堂之上的玄宗或许正凝视着香案后新镌的谥号——"节愍"二字在袅袅青烟中若隐若现,既是对亡魂的安抚,亦是对生者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