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齐鲁大地上,汶水正泛着粼粼波光。当《载驱》的韵律在《诗经·齐风》中响起时,我们仿佛看见公元前7世纪的车辙正深深碾过鲁国的官道——那华美朱漆的车厢里,坐着令两国史官都讳莫如深的文姜。
据《左传·桓公十八年》记载,这场跨越伦理的驰骋始于齐襄公与胞妹文姜的私情。当文姜嫁与鲁桓公后,其兄竟在齐鲁会盟时令公子彭生弑君,从此"鲁道有荡"成了文姜频繁返齐的见证。青铜车轴转动间,簟茀(竹席车帘)与朱鞹(赤漆兽皮)的奢华,恰似《郑笺》所云"车之盛饰",将政治丑闻包裹成流光溢彩的巡游。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隐晦提及的"襄公乱伦",此刻化作四匹黑马(四骊)整齐的蹄声。那些"汶水汤汤"的比兴,何尝不是民众的窃窃私语?行人(彭彭)与车驾(儦儦)的密集出现,正应和了《毛诗序》"刺襄公也"的论断——当权者的放纵,终将在诗三百的淬炼中显影为永恒的道德警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