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载驱

2025年07月05日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
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
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鲁道有荡,齐子游遨。

佚名

译文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
马车疾驰声隆隆,竹帘低垂红皮蒙。
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鲁国大道平坦坦,文姜出发天未明。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
四匹黑马多壮健,缰绳下垂软绵绵。
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鲁国大道平坦坦,文姜欢乐又从容。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汶水奔流浩荡荡,路上行人熙攘攘。
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鲁国大道平坦坦,文姜遨游多欢畅。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汶水奔流浪滔滔,路上行人多如潮。
鲁道有荡,齐子游遨。
鲁国大道平坦坦,文姜游玩乐逍遥。

词语注释

载驱:指马车奔驰。载,发语词;驱,车马疾行。
薄薄:拟声词,形容车马疾驰的声音。
簟茀(diàn fú):竹席做的车帘。
朱鞹(kuò):红色的皮革,这里指用红皮革装饰的车厢。
骊(lí):纯黑色的马。
济济:整齐健壮的样子。
沵沵(nǐ nǐ):柔软下垂的样子。
岂弟(kǎi tì):同“恺悌”,和乐平易。
汤汤(shāng shāng):水势浩大的样子。
彭彭(bāng bāng):形容行人众多的样子。
儦儦(biāo biāo):行人众多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春的齐鲁大地上,汶水正泛着粼粼波光。当《载驱》的韵律在《诗经·齐风》中响起时,我们仿佛看见公元前7世纪的车辙正深深碾过鲁国的官道——那华美朱漆的车厢里,坐着令两国史官都讳莫如深的文姜。

据《左传·桓公十八年》记载,这场跨越伦理的驰骋始于齐襄公与胞妹文姜的私情。当文姜嫁与鲁桓公后,其兄竟在齐鲁会盟时令公子彭生弑君,从此"鲁道有荡"成了文姜频繁返齐的见证。青铜车轴转动间,簟茀(竹席车帘)与朱鞹(赤漆兽皮)的奢华,恰似《郑笺》所云"车之盛饰",将政治丑闻包裹成流光溢彩的巡游。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隐晦提及的"襄公乱伦",此刻化作四匹黑马(四骊)整齐的蹄声。那些"汶水汤汤"的比兴,何尝不是民众的窃窃私语?行人(彭彭)与车驾(儦儦)的密集出现,正应和了《毛诗序》"刺襄公也"的论断——当权者的放纵,终将在诗三百的淬炼中显影为永恒的道德警训。

赏析

《载驱》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态的出行图景,透过车马、道路、水流的意象群,传递出复杂的情感张力。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此诗"全篇不著一字褒贬,而讥刺自见",正是对其含蓄批判艺术的精准捕捉。

意象的流动性与象征意味
"载驱薄薄"中车轮滚动的拟声词与"簟茀朱鞹"的华美车饰形成视听通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指出:"朱鞹为诸侯之制,而齐子僭用之",暗示乘车者非常规的尊贵身份。汶水意象的两次出现颇具深意——"汤汤"与"滔滔"的叠词运用,既形成时间流逝的韵律感(朱熹《诗集传》谓"水盛貌"),又与"行人彭彭"的喧嚣形成静动对照,隐喻礼制崩坏的时代浪潮。

情感表达的层递性
诗中"鲁道有荡"的四次复沓,构建出绵延的时空走廊。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注意到"齐子"称谓的微妙变化:从"发夕"(破晓出发)的隐秘,到"岂弟"(和乐平易)的伪装,终至"翱翔""游遨"的肆无忌惮,揭示出人物心理的渐变过程。这种"由隐至显"的笔法,恰如陈奂《诗毛氏传疏》所言:"不言恶而恶自显于辞气之外"。

讽刺艺术的巅峰之作
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强调其"冷峻的客观描写"特质:全篇仅用"济济""沵沵"等状物词描摹车马仪仗之盛,却通过"鲁道"这个承载礼制符号的空间(程俊英《诗经注析》认为"鲁道特指通往鲁国的礼仪之道"),反衬出违礼行为的荒诞。末章"游遨"二字尤为精妙,孔颖达《毛诗正义》点破:"翱翔、游遨,皆鸟飞之貌,以喻纵恣",将批判锋芒藏于逍遥意象之中。

点评

此篇《载驱》以车马之盛状写齐子之骄纵,笔法简净而意蕴深远。**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薄薄'状疾驱之声,'济济'绘马行之貌,叠字之妙,令车马仪仗如在目前。而'鲁道有荡'四复其辞,非特显道路之平,正暗刺齐子之荡然无忌也。"

**吴闿生《诗义会通》**更点出其讽刺之旨:"'发夕''岂弟''翱翔''游遨',层层递进,极写其昼夜淫乐之态。汶水行人皆见之矣,犹复恬然自得,此所谓'刻露尽相'之笔。"尤其"翱翔"二字,**钱钟书《管锥编》**独有会心:"以飞鸟之自在反衬其德行之轻浮,先秦诗中已见比兴之活法,后来《洛神赋》'翩若惊鸿'正与此同妙。"

末章"汶水滔滔"与"行人儦儦"之对映,**程俊英《诗经注析》**阐发精微:"水势与人潮相激荡,而齐子之车驾游遨其间,俨然众目睽睽下招摇过市。不着一字褒贬,而讽意自现,此所谓'春秋笔法'入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