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后唐宗庙乐舞辞。文明舞

2025年07月05日

帝业光扬,皇图翕赫。圣德孔彰,神功不测。
信及豚鱼,恩沾动植。懿范鸿名,传之万亿。

佚名

译文

帝业光扬,皇图翕赫
帝王的事业光辉显耀,皇朝的版图盛大辉煌
圣德孔彰,神功不测
圣明的德行非常显著,神妙的功绩难以估量
信及豚鱼,恩沾动植
诚信施及小猪和鱼,恩泽遍及动物和植物
懿范鸿名,传之万亿
美好的典范和宏大的名声,将流传千秋万代

词语注释

翕赫(xī hè):盛大显赫
孔彰(kǒng zhāng):非常显著
懿范(yì fàn):美好的典范
鸿名(hóng míng):宏大的名声

创作背景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沙陀族将领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宗庙乐舞作为国家礼制的重要载体,《文明舞》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祭祀乐章。

其创作蕴藉着双重政治隐喻:一方面以"帝业光扬,皇图翕赫"昭示着对唐室正统的承继——李存勖自诩为李唐宗室后裔,通过"翕赫"(盛大光明)的皇权意象,强化其政权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信及豚鱼,恩沾动植"化用《周易·中孚》"豚鱼吉"典故,暗喻新兴王朝欲以德政驯服四方。史载庄宗初即位时"改元同光,示嗣唐祚",乐辞中"懿范鸿名"的赞颂,实为通过礼乐重构集体记忆的政治实践。

艺术表现上,此篇承袭唐代郊庙歌辞四言古体的庄重形制,却渗透着五代特有的雄浑气质。"神功不测"的夸饰与"传之万亿"的祈愿相呼应,折射出乱世中统治者对天命无常的隐忧。当铜钟夔鼓在太庙响起时,这些鎏金的文字便成为沙陀铁骑入主中原后,最精致的文化宣言。

赏析

这首《文明舞》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后唐宗庙祭祀时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帝王的圣德与功绩。开篇"帝业光扬,皇图翕赫"如金声玉振,用"光扬""翕赫"的叠韵词形成宏阔声韵,仿佛让人看见宗庙中烛火与旌旗交映的辉煌景象。学者傅璇琮曾评此二句"以光色与动态相融,构建出神圣的仪式空间"。

诗中"圣德孔彰,神功不测"运用《诗经》中"孔"字的经典用法,暗含《大雅》"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的典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代乐府研究》指出,此处通过"彰"与"测"的虚实对照,既彰显帝王德行的昭著,又为神性保留朦胧美感,体现"礼乐文明中天人感应的精妙平衡"。

"信及豚鱼,恩沾动植"化用《易经·中孚》"豚鱼吉"意象,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盛赞此联:"以微末生物显仁政之广被,较《诗经'泽及刍荛'更见巧思"。将祭祀的诚心与自然的感召相连,使宗庙之礼突破人神界限,达成"万物有灵"的和谐境界。

末句"懿范鸿名,传之万亿"采用顶真句式,如编钟余韵般绵延不绝。台湾学者罗联添在《唐代文学论集》中分析:"'懿范'承前文德政,'鸿名'启后世功业,以时空的双重延展,完成宗庙乐歌'昭德纪功'的核心功能"。这种"万亿"年岁的夸张表述,正是汉唐祭祀文学"以数喻永"的典型手法。

全诗四言八句的严整结构,暗合"八佾舞于庭"的礼制规范。每联皆以虚字为眼:"及""沾"显仁德之广,"传""之"见教化之远。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指出,此类乐舞辞的文学价值在于"用语言的韵律模拟舞蹈的节奏,以文字的庄重对应仪式的神圣",堪称礼乐文化"文舞相生"的完美典范。

点评

《郊庙歌辞·后唐宗庙乐舞辞·文明舞》以四言古体之庄雅,铺陈帝王功业之巍峨。其辞曰"帝业光扬,皇图翕赫",如金声玉振,尽显庙堂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篇:"典重高华,得《雅》《颂》遗响,'信及豚鱼'二句,尤见仁德之广被。"近人龙榆生《唐宋乐舞考》则谓:"'懿范鸿名'之结,非独颂圣,实寓垂训后世之深心,唐室宗庙乐章,此为上驷。"

"圣德孔彰,神功不测"八字,钱钟书《谈艺录》解为:"用《尚书》'丕显哉,文王谟'之体,而变其峻厉为雍容,此正郊庙文学之要义。"至若"恩沾动植"之喻,朱自清《经典常谈》称其"化用《诗经·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之意,将王道仁政具象为草木禽鱼皆蒙其泽"。此篇虽为庙堂应制之作,然气度之宏阔,措辞之精审,足为后世乐舞辞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