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治顺

2025年07月05日

清庙将入,衮服是依。载行载止,令色令仪。
永终就养,空极孝思。瞻望如在,顾复长违。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治顺
郊庙祭祀之歌。周朝宗庙乐舞之辞。治世和顺
清庙将入,衮服是依。
步入清静的庙堂,身着华美的衮服。
载行载止,令色令仪。
步履从容有度,仪态端庄美好。
永终就养,空极孝思。
终生奉养双亲,孝心无穷无尽。
瞻望如在,顾复长违。
凝望仿佛音容犹在,回首却已天人永隔。

词语注释

衮服(gǔn fú):古代帝王或三公穿的礼服。
令色令仪:令,美好。色,容颜。仪,仪态。
顾复:回头再看。出自《诗经·小雅·蓼莪》。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治顺》创作背景

宗庙雅乐的政治语境

《治顺》作为唐代郊庙歌辞的代表作,诞生于开元年间(713-741)的礼乐重建运动。唐玄宗命张说、贺知章等文臣系统整理前代礼乐,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开元中,改定乐章,自郊庙讫宴享,各撰新词"。此篇用于周宗庙祭祀,实为唐人托古言志之作,通过重构周代宗庙仪轨,彰显李唐王朝"承周制而治天下"的正统性。

诗教传统与孝道内核

诗中"衮服是依""令色令仪"的描写,暗合《周礼·春官》"以乐德教国子"的礼制要求。而"永终就养""空极孝思"等句,则深刻体现了《孝经》"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的伦理观念。唐人将孝道升华为治国理念,《唐会要》卷二十三记载开元十七年敕令:"宗庙致享,务在丰洁",可见此篇既是祭祀乐章,更是政治教化文本。

文学表达的仪式重构

"瞻望如在"化用《诗经·小雅·楚茨》"神保是格"的意境,却以唐人特有的时空意识赋予新解。顾况在《华阳集》中评此类乐歌:"声依永,律和声,动天地而感鬼神",揭示其通过文学想象重构仪式现场的创作意图。考古发现的唐代宗庙遗址(如长安太庙三进院落布局)与诗中"载行载止"的仪仗描写形成互证,展现文字与建筑共同构建的礼乐空间。

盛唐气象的微缩镜像

此篇虽仅八句,却浓缩了开元时期"制礼作乐"的文化野心。《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诏宰相儒官,草定仪注",最终形成"五礼之仪始备"的盛况。《治顺》作为宗庙乐章的组成部分,其严整的四言句式与《诗经》雅颂体一脉相承,而"顾复长违"的深沉慨叹,又透露出盛唐文人对待传统的复杂心态——在庄严的仪式外壳下,蕴藏着对周代礼乐文明的永恒追慕。

赏析

这首《治顺》以周代宗庙祭祀为背景,通过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庄严而深情的礼乐场景。衮服君王"载行载止"的仪态,恰如《毛诗正义》所云"祭祀之容,穆穆皇皇",在动静交替间展现周礼"肃雝和鸣"的特质。

"令色令仪"四字尤为精妙,既符合《周礼》"六仪"的规范,又暗含《礼记》"祭如在"的情感投射。学者傅道彬指出,此处通过视觉意象的叠加,实现了"礼的外在仪式性与内在虔诚性的统一"。

下阕转入孝思抒发,"永终就养"化用《诗经·蓼莪》典故,钱志熙认为此句"将宗庙祭祀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奉养"。而"瞻望如在"二句,以空间性的"瞻望"与时间性的"顾复"相对,形成多维度的情感张力。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特别推许这种"刹那永恒"的笔法,称其"得《楚辞·招魂》之神髓"。

全篇最动人处在于"空极孝思"的"空"字。葛晓音解析道:"这个否定性虚词,既道尽祭祀者面对神主的怅惘,又暗含《易经》'盥而不荐'的哲学意味——最崇高的孝思恰在仪式之外的静默中完成。"这种"有声之乐"与"无声之哀"的交织,正是周代雅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典范呈现。

点评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治顺》以"清庙将入,衮服是依"开篇,明代音律学家朱载堉评其"肃雍显相,有《清庙》之遗响",谓其得《诗经·周颂》宗庙乐歌之正脉。诗中"载行载止,令色令仪"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批注:"动静合礼,如见周王趋步之仪",道出周代礼乐文明中端肃雍容的气象。

"永终就养,空极孝思"之句,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特别指出:"此八字写尽宗庙祭祀真谛,非徒形式之孝,实为精神之返本"。末联"瞻望如在,顾复长违",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以"幽明之际,怆然动人"作评,认为此联将祭祀者"事死如生"的虔敬与"天人永隔"的怅惘融为一体。

当代文史学家钱穆在《中国文学讲演集》中总评此篇:"治顺之乐,非仅歌功颂德,实乃以音声为桥梁,连古今之血脉。周人以玉磬金声构建的礼乐世界,在此可得窥其仿佛。"此说揭示该诗作为庙堂乐章,兼具艺术性与仪式性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