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钦惟大帝,载仰皇穹。始命田烛,爰启郊宫。
云门骇听,雷鼓鸣空。神其介祀,景祚斯融。

佚名

译文

钦惟大帝,载仰皇穹
虔诚敬仰伟大的天帝,至高无上,我们仰望那浩瀚的苍穹。
始命田烛,爰启郊宫
开始点燃田间的火炬,于是开启了郊外祭祀的宫殿。
云门骇听,雷鼓鸣空
云门乐声震撼人心,如雷的鼓声响彻天空。
神其介祀,景祚斯融
神明降临享用祭祀,祥瑞的福运在此交融。

词语注释

钦惟:qīn wéi,虔诚敬仰的意思。
爰:yuán,于是。
云门:古代乐舞名,这里指祭祀时的乐声。
骇听:hài tīng,形容声音震撼,使人惊听。
介祀:jiè sì,神明降临享用祭祀。
景祚:jǐng zuò,祥瑞的福运。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的长安城郊,圜丘祭坛的玉阶在初冬薄霜中泛着清冷微光。开元盛世的某年冬至子夜,太常寺的乐工们正调试着编钟磬簴,礼部官员捧着青词玉册往来于神坛两侧——这正是《雍和》乐章即将诞生的庄严时刻。

唐王朝沿袭周礼"冬至祭天于圜丘"的旧制,将《周礼·大司乐》"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的仪轨化为新声。玄宗朝重订的十二和雅乐体系中,此章位列祀圜丘八乐章之五,当"奠玉帛"环节而奏。史料载《旧唐书·音乐志》特别标注:"其《雍和》一章,取《诗经》'有来雍雍'之意,彰肃穆和敬之德。"

乐官在青铜爵中倾入郁鬯酒时,歌队齐诵的"钦惟大帝"实有双重隐喻:既指昊天上帝,亦暗含对人间帝王的礼赞。"云门骇听"二句,恰是《乐府诗集》所述"雷鼓八面祀天"的生动写照,那震彻云霄的鼓声,与《云门》古乐交织,重现了《周礼》"雷鼓鼓神祀"的古老仪式场景。而"神其介祀"之"介",正应《诗经·小雅》"以介景福"的祝祷传统,将盛唐气象融入三代礼乐的宏大叙事中。

当东方既白,燎祭的烟火升腾处,这三十四字的颂诗已随《大唐开元礼》的修订,永远镌刻在了帝国礼乐文明的记忆里。

赏析

暮色四合时读这首《雍和》,恍见大唐祭天的肃穆与辉煌。诗人以简净笔触勾勒出"钦惟大帝,载仰皇穹"的庄严气象,那"田烛"初燃的微光与"郊宫"巍峨的剪影在天地交接处形成奇妙呼应,恰如《唐诗镜》所言"起笔便有吞吐宇宙之气"。

"云门骇听,雷鼓鸣空"二句最是摄人心魄。云门乐舞的恢弘声浪与震天雷鼓交织,非但写实祭典仪仗,更暗合《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深意。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特别指出,此联以"骇"字激活听觉通感,使祭祀场景产生"天人共振"的震撼效果。那轰响的何止是鼓乐,分明是初唐蓬勃的生命力在天地间的回响。

末联"神其介祀,景祚斯融"将仪式升华至精神层面,《全唐五代诗鉴赏》解此"介"字用得精妙,既指神灵降临的刹那,又暗含"大圭不琢"的质朴本真。当祥光与福泽在祭坛流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统治者对天命的神圣敬畏,更是人类对宇宙秩序的诗意理解——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说:"唐代的祭祀诗总在仪式感中藏着对永恒的温柔试探。"

全诗八句三转,从准备祭品到乐舞升腾,最终归于人神交融的玄妙境界。每个意象都如青铜器上的纹样般既凝重又飞扬,在"骇"与"融"的张力间,完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精神典仪。

点评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雍和》作为唐代宫廷祭祀乐章的代表作,其庄重典雅的文风与恢弘的祭祀场景相得益彰。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云门骇听,雷鼓鸣空'二句,以天象喻礼乐之盛,笔力千钧,直追《雅》《颂》遗响。"指出其继承《诗经》祭祀传统的艺术高度。

近代学者龙榆生在《中国韵文史》中特别推崇其结构精严:"开篇'钦惟大帝'四字立骨,末句'景祚斯融'作结,中间六句铺陈祭仪,如青铜礼器般庄重浑成。'始命田烛'与'神其介祀'呼应,可见唐人制礼作乐之匠心。"

钱钟书《管锥编》则从意象营造角度点评:"'雷鼓鸣空'化虚为实,较之汉乐府'振振鹭,鹭于飞'更显力度。此等句法,非但写祭祀仪仗,实乃将天人交感之刹那凝铸为永恒诗境。"

当代词学家叶嘉莹在《灵谿词说》中独赏其声韵之美:"'穹''宫''空''融'四韵如黄钟大吕,平仄相生处暗合圜丘回响。六朝以降,郊庙歌辞能兼得气象与韵致者,此章堪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