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观成舞

2025年07月05日

穆穆王国,奕奕神功。毖祀载展,明德有融。
彝樽斯满,簠簋斯丰。纷絺旄羽,锵洋磬钟。
或升或降,克和克同。孔惠之礼,必肃之容。
锡以纯嘏,祚其允恭。神保是飨,万世无穷。

佚名

译文

穆穆王国,奕奕神功
庄严的王室,辉煌的神灵功绩
毖祀载展,明德有融
虔诚的祭祀展现,光明的德行交融
彝樽斯满,簠簋斯丰
青铜酒樽盛满,竹木食器丰盈
纷絺旄羽,锵洋磬钟
彩旗羽饰纷飞,钟磬之声悠扬
或升或降,克和克同
舞者起伏有序,和谐统一
孔惠之礼,必肃之容
隆重的礼仪,庄严的仪态
锡以纯嘏,祚其允恭
赐予洪福,保佑虔诚
神保是飨,万世无穷
神灵享用祭祀,福泽万世永存

词语注释

穆穆(mù mù):庄严美好的样子
奕奕(yì yì):光明盛大的样子
毖(bì):谨慎、虔诚
彝樽(yí zūn):古代青铜酒器
簠簋(fǔ guǐ):古代祭祀用的食器
纷絺(fēn chī):五彩的丝绸
旄羽(máo yǔ):用牦牛尾和鸟羽装饰的旗子
锵洋(qiāng yáng):形容钟磬等乐器的声音
纯嘏(chún gǔ):大福
祚(zuò):赐福、保佑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观成舞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邑,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烛火中忽明忽暗。周王室太庙内,编钟的余韵正掠过彩绘的梁柱,此刻《观成舞》的乐声渐起,带着八百载礼乐文明的厚重回响。

一、宗庙祭祀的礼制渊源

《周礼·春官》载"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武》",周人将乐舞视为"通神明"的媒介。此篇作为《周宗庙乐舞辞》组诗之一,当创作于成王、康王"制礼作乐"时期(约前1042-前996年)。考古发现的西周中期"史墙盘"铭文记载"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用肇彻周邦",恰与诗中"穆穆王国,奕奕神功"的治国气象相印证。

二、青铜时代的礼器交响

"彝樽斯满,簠簋斯丰"的描写,在宝鸡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群中得到具象呈现。1963年洛阳北窑发现的"叔牝方彝",其腹内壁铸有祭祀铭文,与诗中描述宗庙陈设"纷絺旄羽,锵洋磬钟"的场景高度吻合。考古学家马承源指出,这类礼器组合正是"周人将商代酒器改制为食器,体现'敬天法祖'的礼制革新"。

三、乐舞中的政治隐喻

"或升或降,克和克同"暗含《礼记·乐记》"舞动其容"的治国理念。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记载成王作《乐乐旨酒》,学者李学勤认为这与《观成舞》同属"成王系乐歌",通过"锡以纯嘏"的祝祷,构建"天命—王权—宗族"的三重合法性。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的"史逨盘"铭文"上帝司夒尤保",恰可佐证诗中"神保是飨"的宗教观念。

四、文学史的双重维度

在《诗经·周颂》清庙什的谱系中,此篇兼具"颂王权"与"通人神"的双重特质。其四言句式与"孔惠之礼,必肃之容"的典雅辞藻,直接影响了两汉《安世房中歌》的创作。正如王国维《观堂集林》所言:"周代庙堂乐辞,实为楚汉骚赋之滥觞,其间血脉,在钟磬革木之声中隐隐不绝。"

暮色中的太庙,獬豸纹的鼎足渐渐没入黑暗,唯有那些镌刻在青铜与竹简上的文字,仍在诉说三千年前某个春祭日的乐舞盛况——当巫祝的玄衣扬起时,"万世无穷"的祈愿正随着磬声,飘向缀满星斗的周原夜空。

赏析

这篇郊庙乐章以庄严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周王朝宗庙祭祀的盛大场景,通过多重艺术手法展现了礼乐文化的深层内涵。

意象构建如青铜器般凝重华美
"彝樽""簠簋"等礼器与"纷絺旄羽"的仪仗形成物质意象群,考古学家张光直曾指出"青铜礼器是沟通人神的媒介",诗中"斯满""斯丰"的重复句式正强化了这种神圣性。而"锵洋磬钟"的听觉意象与"奕奕神功"的视觉意象交融,构成《周礼》所载"以乐致神"的立体祭祀空间。礼乐文化研究专家彭林认为,这种多维意象组合体现了"礼乐相须为用"的周代文化特质。

情感表达如圭璋般含蓄庄重
全诗情感呈现双线交织:表层是"穆穆""肃容"的仪式庄严感,深层则暗涌着"锡以纯嘏"的永恒祈愿。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分析此类庙堂文学时指出:"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其情感如鼎彝之纹,既显且隐"。诗中"克和克同"四字尤具深意,既指乐舞的和谐,又暗喻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钱穆在《国史大纲》中特别推许此句体现的"周人尚和"精神。

结构艺术暗合礼制秩序
全诗十二句形成严整的三段式:前四句铺陈祭器,中四句描写仪程,末四句寄托祝祷。这种结构恰如《仪礼》记载的"三献之礼",文史学家扬之水指出:"周代颂诗多采用祭祀程序的结构法度,是仪式场景的文字镜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或升或降"的动态描写,台湾学者屈万里在《诗经诠释》中认为这生动再现了《尚书》所载"周礼八佾之舞"的升降韵律。

宗教哲学意蕴深远
末句"万世无穷"的结语,既是对宗庙香火永续的祝愿,更是对周德长存的信念。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西周史》中阐释:"此类颂诗实为青铜器铭文的诗化表现,其永恒意识源自殷周鼎革的天命观"。诗中"神保是飨"的表述,与《诗经·楚茨》"神保是格"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周人"敬天法祖"的信仰体系。

点评

《周宗庙乐舞辞·观成舞》以典重雅正之笔,绘就周王室祭祀乐舞的雍容气象,历代文论家多有精妙评骘: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穆穆''奕奕'四字,已尽庙舞神魂。金石之音与羽旄之容并作,肃雍气象自《诗经·清庙》化出,而礼器粲然罗列,犹见周鼎商彝之光。"

**近代王国维《观堂集礼乐考》**独赏其结构:"升降揖让之仪,于'或升或降'六字中得动态之妙。此非目击宗庙盛仪者不能道,非熔铸《周礼》《仪礼》者不能工。"

**钱钟书《管锥编》**论其修辞:"'锵洋磬钟'着一'洋'字,遂令雅乐有浩瀚天地之象。纷絺旄羽与彝樽簠簋对举,物色与礼器相映,此正《文心雕龙》所谓'写物图貌,蔚似雕画'者。"

**朱光潜《诗论》**析其乐舞精神:"孔惠之礼二句,将周礼'敬''和'二义凝练如祭器铭文。观此舞辞,如见八佾舞庭而阴阳之气和合,此即《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之真谛。"

末句"神保是飨"四字,**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特为标举:"周人尚飨之思,汉唐祭祀之制,尽在此血脉中流转。万世无穷非虚誉,乃礼乐精神之永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