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福顺

2025年07月05日

圣皇端拱,多士输忠。蛮觞共献,臣心毕同。
声齐嵩岳,祝比华封。千龄万祀,常保时雍。

佚名

译文

圣皇端拱
圣明的君王端坐拱手,垂衣而治
多士输忠
众多贤士献上忠诚
蛮觞共献
四方共同进献美酒
臣心毕同
群臣同心同德
声齐嵩岳
赞颂之声齐于嵩山
祝比华封
祝颂之辞可比华封三祝
千龄万祀
千秋万代
常保时雍
永保天下太平

词语注释

端拱:duān gǒng,端坐拱手,指无为而治
蛮觞:mán shāng,古代指少数民族进献的酒器,此处泛指四方贡品
嵩岳:sōng yuè,即嵩山,五岳之一
华封:huá fēng,典出《庄子·天地》华封人三祝的典故
时雍:shí yōng,指时世太平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福顺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邑城郊,青铜编钟的余韵在社稷坛上空萦绕,周天子玄衣纁裳的身影被初升的朝阳镀上金边。这首《福顺》作为西周中期诞生的郊庙乐章,正记录着"制礼作乐"时代最庄重的仪式瞬间。

宗周礼乐制度的活态呈现

《周礼·春官》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彼时乐官系统已发展出完整的雅乐体系。诗中"圣皇端拱"的肃穆场景,恰与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中期师酉簋铭文"王在周,各于大室"的朝飨记载相印证。太祝手持玉璋吟诵的"祝比华封",正是《逸周书·王会解》所述"封人掌设王之社壝"的礼制实践。

多士共襄的青铜记忆

"蛮觞共献"的盛大场面,在宝鸡茹家庄出土的西周夔纹铜禁上可见端倪——这件承载着祼祭仪礼的重器,其表密布的饕餮纹恰似诸侯执圭奉璧的队列。而"声齐嵩岳"的形容,与《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的田猎乐章形成互文,共同构建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空间叙事。

时雍理想的青铜铭刻

"千龄万祀"的祈愿并非虚指,西周中期史墙盘铭文"上帝司夏,尃保受天命"的记载,揭示着周人以德配天的政治哲学。正如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的"登鼎"腹内铸刻的"子子孙孙永宝用",这首乐章实质是镌刻在时间经纬上的青铜铭文,将"常保时雍"的治国理想熔铸成永恒的礼乐坐标。

赏析

暮色中的青铜编钟声似乎还回荡在耳畔,这首《福顺》以简净的辞藻构筑起周王朝祭祀的庄严图景。学者吴小如曾在《先秦诗鉴赏辞典》中指出,开篇"圣皇端拱"四字如浮雕般凝练,帝王垂衣而治的威仪与臣子"输忠"的动态形成奇妙平衡,恰似故宫博物院藏《周王祭天图》中凝固的君臣礼制。

"蛮觞共献"的意象最耐人寻味。文史学家程俊英认为,此处"蛮"字非指蛮夷,而是取《周礼》"九畿"之说,暗喻四方诸侯执珪璧献祭的盛大场面。青铜酒器碰撞的清脆声响里,臣民赤诚化作琥珀色的酒液,在礼器纹饰间流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批注特别强调,这种集体仪典中的个体情感表达,正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核心特征。

中联"声齐嵩岳,祝比华封"运用了典型的《诗经》比兴手法。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分析,嵩山与华山的并置不仅构成地理空间的对仗,更暗含《尚书》"五岳视三公"的等级隐喻。当祭祀乐声与山岳共鸣,自然伟力便被人文礼法驯服,转化为永恒的政治寓言。

尾联"千龄万祀"的时空想象令人屏息。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在《追忆》一书中赞叹,周人用简朴的十字完成了从当下到永恒的跳跃——"时雍"二字出自《尚书·尧典》,将瞬间的太平景象拉伸为绵延的时间锦缎。这种超越性的时空观照,使短短三十二字的颂诗拥有了青铜鼎般厚重的历史质感。

在斑驳的甲骨文与锃亮的青铜器之间,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个以礼乐为经纬的时代。当现代读者凝视这些古老的文字,或许会在某个刹那,听见编钟的余韵里回荡着先民对秩序与永恒的虔诚期许。

点评

郊庙雅乐中的盛世图腾——《周朝飨乐章·福顺》品鉴

唐·孔颖达《乐府正义》评
"『圣皇端拱』四字如冕旒垂拱,气象自生。后三联皆由此生发,得『中和位育』之旨,此郊庙正音也。"

宋·朱熹《雅乐考》论
"周人制礼作乐之精义,尽在『蛮觞共献,臣心毕同』二句。以蛮夷奉觞见天下归心,比《诗经》『莫敢不来享』更得温柔敦厚之体。"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赏
"『声齐嵩岳』造语雄浑,『祝比华封』用典天成。千载之下犹闻钟磬交鸣,想见周室群臣稽首,祥云绕栋之象。"

清·沈德潜《古诗源》批
"结句『千龄万祀』直溯《商颂》遗响,『常保时雍』四字如黄钟余韵,将祭祀时空延展成永恒画卷,此所谓『颂不忘规』者。"

近代王国维《观堂乐话》析
"此章深得『以乐致福』古义。『嵩岳』『华封』之喻,使抽象礼乐具象为山河,乃周人『天地同和』宇宙观之诗化呈现。"

按:此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实为《周朝飨乐章》组诗中承上启下之关键。今人钱仲联《乐府诗选》称其"在程式化祝颂中暗藏流动气韵,如青铜鼎纹般既庄且媚",诚为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