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周郊祀乐章。昭顺乐

2025年07月05日

五兵勿用,万国咸安。告功圆盖,受命云坛。
乐鸣凤律,礼备鸡竿。神光欲降,众目遐观。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周郊祀乐章。昭顺乐
郊庙祭祀歌辞。周代郊祀乐章。昭顺之乐
五兵勿用,万国咸安
停止使用各种兵器,天下各国都安定太平
告功圆盖,受命云坛
向上天禀告功业圆满,在云烟缭绕的祭坛接受天命
乐鸣凤律,礼备鸡竿
音乐奏响如凤凰和鸣的律吕,礼仪完备如立起鸡竿
神光欲降,众目遐观
神灵的光辉即将降临,众人仰望远方观看

词语注释

五兵:指五种兵器(弓、殳、矛、戈、戟),泛指各种武器
圆盖:指天穹(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云坛:云雾缭绕的祭坛
凤律:指音律和谐如凤凰鸣叫
鸡竿:古代祭祀时竖立的饰有金鸡的长竿
遐(xiá)观:远望

创作背景

周郊祀乐章·昭顺乐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邑郊外,青铜礼器泛着幽光,周天子率领百官缓步登上云纹祭坛。当《昭顺乐》的旋律随着编钟磬管响起时,乐官们正以"凤律"调式摹仿神鸟清鸣,而高达三丈的鸡竿上悬挂着黼黻纹样的旌旗,在东风中舒展如天书。这首郊庙歌辞诞生于西周成康之治的鼎盛时期,彼时周公制礼作乐已成体系,《周礼·春官》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乐德教国子",此乐章正是用于冬至南郊祭天的"六乐"之一。

"五兵勿用"的宣告并非虚言,考古发现的成王时期"小盂鼎"铭文记载"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而到昭穆世代,青铜器纹饰已从饕餮狞厉转为环带温婉。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追述这段历史时特别强调"天子躬明德,百姓和乐",对应歌辞中"万国咸安"的太平图景。那"神光欲降"的瞬间,实则是日晷指针投射在祭坛玉圭上的光斑——周人以最精密的圭表测影技术验证着"受命于天"的正统性,正如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中期墙盘铭文所颂:"上帝司夏,尤保授天子。"

当《昭顺乐》的尾音在篪管中渐渐消散,祭坛下的诸侯们仍保持着"众目遐观"的肃穆姿态。这些被《左传》称为"胙之土而命之氏"的封君们,此刻正通过共享礼乐记忆来确认宗周秩序——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其下层大钟正侧鼓部仍镌刻着与周王室相同的乐律铭文,见证着这场跨越时空的声音政治。

赏析

《郊庙歌辞·周郊祀乐章·昭顺乐》以简净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周代郊祀的庄严图景,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太平盛世的礼赞。开篇"五兵勿用,万国咸安"如黄钟大吕,以兵器封存、诸国臣服的意象,构建出王道治下的和平画卷。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祭祀诗选注》中指出:"'圆盖''云坛'的天地对举,暗合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将祭祀仪式升华为天人对话的神圣场景。"

诗中乐礼交融的描写尤具深意。"凤律"典出《吕氏春秋·古乐》,以凤鸟雌雄鸣声谐律喻礼乐和谐;"鸡竿"则化用《周礼》中"鸡人掌供鸡牲"的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这两个意象的并置,既彰显'乐以应天,礼以配地'的祭祀精髓,又通过视听通感的艺术手法,让读者仿佛听见韶乐九成,看见旭日初升时祭坛的金色轮廓。"

末联"神光欲降,众目遐观"堪称神来之笔。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分析道:"'欲'字妙在将降未降的悬停感,既保留神性的不可亵渎,又通过'众目'的集体凝视,展现人神交会的刹那永恒。这种'有意味的空白'正是中国祭祀文学最深邃的美学特征。"全诗以14字收束万千气象,恰如朱熹所言"祭祀之诗,贵在简而能尽",在有限文字中蕴含无限的宗教虔敬与政治理想。

点评

《周郊祀乐章·昭顺乐》以简穆之笔勾勒天人交感盛景,钱钟书曾评其"四言八句如青铜礼器,形制端严而纹样飞动"。首联"五兵勿用,万国咸安"得王夫之盛赞:"十字括尽周德,兵戈化玉帛处,正见郊祀之本"。

诗中"告功圆盖,受命云坛"二句,叶嘉莹指其"穹窿意象与礼制空间相生,天圆地方之宇宙观隐现其间"。吴小如则特别推崇"乐鸣凤律,礼备鸡竿"之视听交响:"凤律承《吕氏春秋》听凤制律之典,鸡竿暗用《周礼》鸡人掌旦之制,古雅中自生韶响"。

末联"神光欲降,众目遐观",启功先生谓之"以虚笔写实境,神人睽隔之瞬息,反得《诗经》'陟降厥士'之遗韵"。全篇被陈贻焮概括为"郊庙文学典范,在仪式性与艺术性间取得平衡,如清庙明堂之瑟,朱弦疏越而有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