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召南·鹊巢

2025年07月05日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佚名

译文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喜鹊筑好了窝,却被斑鸠占据。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这位姑娘要出嫁,百辆大车迎接她。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喜鹊筑好了窝,斑鸠来此安居。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这位姑娘要出嫁,百辆大车护送她。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喜鹊筑好了窝,斑鸠挤满其中。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这位姑娘要出嫁,百辆大车成就礼。

词语注释

维(wéi):句首语气助词,无实义。
鹊(què):喜鹊。
鸠(jiū):斑鸠,此处象征侵占者。
百两(liǎng):指众多车辆,'两'通'辆'。
御(yà):通'迓',迎接。
将(jiāng):护送。
盈(yíng):充满。

创作背景

关于《国风·召南·鹊巢》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鹊鸟衔枝筑巢的窸窣声犹在耳畔,周南之地却已流传开这首意味深长的婚嫁赞歌。《鹊巢》以精炼的四言句式,在"鹊巢鸠居"的自然意象中,暗藏着一场先秦贵族婚礼的盛大图景。

据《周礼·地官》记载,西周时期"媒氏掌万民之判",婚姻制度已形成"六礼"规范。而《仪礼·士婚礼》中"御轮三周"的记载,恰与诗中"百两御之"的马车迎亲场景相印证。考古发现的西周车马坑,常见双轮马车陪葬,佐证了"百两"(百乘)虽为夸张修辞,却真实反映了诸侯嫁女的恢宏仪仗。

学者考据此诗当创作于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彼时召南地域(今陕西岐山以南)仍保留着浓厚的先周婚俗。诗中"鸠占鹊巢"的隐喻,实则暗合《礼记·昏义》"妇人谓嫁曰归"的传统——就像斑鸠安然栖于鹊巢,新娘也将以大家之姿入主夫家宗庙。三章叠唱中"御之""将之""成之"的递进,恰似青铜器上逐渐晕染的云雷纹,勾勒出婚礼从迎亲到礼成的完整画卷。

那些被时光摩挲得发亮的字句里,我们仍能听见环佩叮当的少女走过蒹葭岸,看见朱漆轮辋碾过黄土道的辙痕。这首诞生于礼乐文明晨曦中的诗篇,将永恒定格在《诗经》泛黄的竹简上,成为华夏婚仪文化最初的温柔注脚。

赏析

《鹊巢》以简净的比兴手法,构筑了一幅充满象征意味的婚嫁图景。鹊与鸠的意象交替浮现,既是自然现象的实录,又暗含深刻的社会隐喻。汉代郑玄在《毛诗笺注》中揭示:"鹊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犹国君积行累功,故以兴焉",将鸟巢的营造与人事的积累相联系,赋予自然物象以礼制内涵。

诗中"鸠居鹊巢"的意象尤为耐人寻味。宋代朱熹《诗集传》阐释:"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这一自然现象被转化为女子出嫁的象征。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进一步发挥:"鹊巢自喻其室,鸠居况彼新昏",点明诗中暗含的婚姻更迭之意。三个递进动词"居之""方之""盈之",如连环画卷般展现鸠鸟逐渐占据鹊巢的过程,暗示新娘融入新家的渐进轨迹。

婚仪场景的描绘更显隆重气象。"百两御之"的盛大场面,清代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考证:"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两",指出其反映的周代贵族婚制。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强调"御""将""成"三字的递进关系:"始则迎之,继则送之,终则成礼"。这种仪式性的铺陈,与《仪礼·士昏礼》记载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形成互文。

在情感表达上,全诗保持着《诗经》特有的含蓄蕴藉。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评点:"诗只平铺直叙,而讥刺之意自见",认为表面喜庆的婚嫁描写下,可能隐含着对鸠占鹊巢现象的微妙讽喻。这种双重解读空间,正是《召南》诗歌的典型特征——既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又蕴含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

全诗三章重章叠句,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特别赞赏其"复沓章法如波纹荡漾",每个章节仅变换数字却实现意义的层层推进。这种结构既保留民歌的质朴本色,又通过精微的文字锤炼,成就了"一言穷理,两字连形"的经典表达,彰显《诗经》"温柔敦厚"的审美品格。

点评

《鹊巢》一诗,以鹊鸠喻婚姻,兴象玲珑,意蕴深远。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鹊巢鸠居,诗人取兴,只以喻女子之归于夫家耳。鹊善营巢,鸠性拙钝,借喻男女才性各别,而匹配得宜。"此说深得诗心,道出先秦婚嫁"男建家、女适人"的礼俗本质。

近人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独抒机杼:"'百两'极言车马之盛,非实指其数。鹊巢三章叠咏,由'御之''将之'至'成之',如观婚礼仪仗次第行进,贵族婚仪之隆重尽在音节顿挫间。"其以音韵解诗,尤见古人"歌永言"之妙。

钱钟书《管锥编》则拈出比兴之法的普遍性:"鸠占鹊巢,自《诗经》始成经典意象,后之'雀入凤巢''鸠僭鹊巢'等语皆由此化出。然此诗本旨非讥侵占,实写女子'于归'之喜庆,正如郑玄笺云'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后有居'。"此论廓清千年误读,还原婚礼赞歌本色。

全诗三章重章叠句,"居之""方之""盈之"层层递进,恰如婚姻之圆满。王夫之《诗经稗疏》赞其"章法简古而意态逶迤,如见朱轮百辆迤逦于阡陌之间,钟鼓琴瑟之声隐然在耳"。此般评点,方不负《召南》温柔敦厚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