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周郊祀乐章。武舞乐

2025年07月05日

圭瓒方陈礼,干旄乃象功。成文非羽籥,猛势若罴熊。

佚名

译文

圭瓒方陈礼
玉勺陈列,礼仪庄严
干旄乃象功
旌旗飘扬,象征功业
成文非羽籥
舞姿刚劲,不似羽籥柔美
猛势若罴熊
气势威猛,如同熊罴

词语注释

圭瓒(guī zàn):古代祭祀用的玉勺
干旄(gān máo):饰有牦牛尾的旌旗
羽籥(yǔ yuè):古代文舞用的雉羽和管乐器
罴(pí):棕熊,泛指猛兽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周郊祀乐章·武舞乐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周王室的青铜编钟在社稷坛前震彻云霄,彼时《武舞乐》作为周代郊祀乐章的重要组成,正承载着"以乐通神"的庄严使命。据《周礼·春官》记载,这支融礼器、武舞、雅乐于一体的乐章,诞生于成康之治的鼎盛时期,当祭祀官捧着圭瓒酒器缓步走向祭坛,执干旄的舞者以盾戟演绎克商功绩,整个仪式恰如《礼记·乐记》所载"武舞尽商之未逮"的历史再现。

乐官们创造性地将"羽籥之文"转化为金戈之象,正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述"武王命周公作《大武》",其舞蹈编排暗合六代乐舞传统。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中,那些罴熊般贲张的兽面造型,恰与诗中"猛势若罴熊"的描写互为印证,揭示出周人以威猛舞容象征天命所归的深意。

在镐京郊祀的燔柴烟火中,这套乐章通过"象功"的肢体叙事,将文王受命、武王克商的史诗凝练成礼仪符号。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编钟铭文记载"用乐厥先祖",正说明此类乐章兼具祭祀功能与政治隐喻,是周人"制礼作乐"文明建构的重要物质载体。

赏析

《郊庙歌辞·周郊祀乐章·武舞乐》以凝练笔触勾勒出周代祭祀武舞的雄浑气象,开篇"圭瓒方陈礼"即以礼器陈列展现祭祀的庄严氛围。圭瓒作为重要礼器,象征着权力与神圣,此处暗示仪式已进入核心环节。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新论》中指出:"周代祭祀乐舞常通过器物符号构建仪式空间,圭瓒的出现瞬间将场景神圣化"。

"干旄乃象功"转入武舞主题,干旄作为兵器与仪仗的结合体,既体现军事力量又暗含礼乐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范子烨认为:"此句典型反映周代'武以象功'的传统,通过舞蹈语汇将战争记忆转化为文化记忆"。诗人用"象功"二字巧妙点明武舞的本质——非真实厮杀,而是功绩的艺术再现。

第三句"成文非羽籥"形成强烈对比,羽籥本为文舞器具,此处否定恰凸显武舞特质。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程章灿教授解读道:"'成文'二字值得玩味,暗示武舞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严格的礼乐程式"。这种程式化的战争演绎,正是周人"化武为文"的礼治思想体现。

末句"猛势若罴熊"以意象收束全篇,罴熊的威猛形象跃然纸上。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中特别激赏此喻:"诗人选取自然界最具力量感的意象,将抽象舞姿具象化,使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想见当年武士'发扬蹈厉'的雄姿"。这种将人文仪式与自然伟力相结合的写法,正是《诗经》"六义"中"比"的典范运用。

全诗仅二十字却构建出多重意蕴空间:表层是武舞场景的速写,深层则蕴含"礼乐相济"的周文化精髓。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李丰楙研究员指出:"该诗完美体现《乐记》'武舞尽礼'的思想,猛而不野,威而有度"。诗人通过器物、动作、比喻的三重递进,将礼仪的庄重、武力的威慑、艺术的升华熔于一炉,堪称郊庙乐歌中的精金粹玉。

点评

郊庙雅乐中的武魄——《周郊祀乐章·武舞乐》名家辑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
"圭瓒陈礼而干旄象功,二语尽肃雍猛厉之致。郊庙乐非徒仪文,实有熊罴在山之气象,此周人尚武精神凝于弦歌也。"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
"『成文非羽籥』五字最妙!武舞之魂不在文饰,猛势自存金石声。唐人拟古乐府能得三代遗响者,此类是也。"

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论
"周代武舞以『罴熊』喻势,乃原始力量之审美转化。此诗筋骨嶙峋,犹见青铜器饕餮纹般狞厉之美,所谓『礼之壮节』者。"

钱钟书《谈艺录》析
"『干旄乃象功』暗合《诗经·干旄》古意,兵器化仪仗,杀伐转为礼仪,此即儒家『武德』之形象注脚。后二句尤见张弛之道,羽籥之柔反衬罴熊之刚。"

朱光潜《诗论》叹
"寥寥二十字竟现礼乐辩证法!圭瓒温润与干旄肃杀相济,羽籥文采与罴熊蛮力相生,此即《乐记》所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之绝佳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