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时分,长安城郊的圜丘祭坛上,白玉阶映着初升的月华。这首《肃和》作为唐代《夕月乐章》的重要组成,诞生于开元年间修订雅乐的宏大背景下。太常寺的乐工们手持籥翟,在太祝官吟诵"测妙为神"的颂声中徐徐而舞,青铜编钟的余韵与西域传来的羯鼓声交织,恰如诗中"金歌动映"的瑰丽场景。
考《旧唐书·音乐志》可知,玄宗命张说改制郊庙歌辞时,特别强调"取律吕相生之义"。此篇四言八句的严整结构,暗合"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的周礼古制。"坎祀贻则"典出《周易·说卦》,以八卦中的坎位象征月魄阴精,而"璧荐登光"则源自《周礼·春官》"以苍璧礼天"的记载,唐代祭月仪式中仍沿用青玉璧的礼器传统。
细究"通微曰圣"的哲学意蕴,可见盛唐时期儒道思想的交融。道教科仪中的"圣真通感"观念,被巧妙转化为对月神精魄的礼赞。敦煌P.2721写卷中保留的相似句式,印证了这类歌辞在河西走廊的流传。当乐工们齐唱"以流曾庆"的尾韵时,朱雀大街两侧的燎坛正升起袅袅青烟,将人间虔诚送往广寒琼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