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夕月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测妙为神,通微曰圣。坎祀贻则,郊禋展敬。
璧荐登光,金歌动映。以载嘉德,以流曾庆。

佚名

译文

测妙为神,通微曰圣。
探知玄妙可称为神,通达精微便是圣人。
坎祀贻则,郊禋展敬。
依照古礼祭祀传承法则,在郊外诚心献上敬意。
璧荐登光,金歌动映。
美玉祭品闪耀光辉,金声颂歌回荡相映。
以载嘉德,以流曾庆。
以此承载美好德行,让福泽流传永庆。

词语注释

郊禋(jiāo yīn):古代在郊外举行的祭天仪式
璧荐(bì jiàn):用玉璧作为祭品进献
金歌(jīn gē):指庄重华美的颂歌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分,长安城郊的圜丘祭坛上,白玉阶映着初升的月华。这首《肃和》作为唐代《夕月乐章》的重要组成,诞生于开元年间修订雅乐的宏大背景下。太常寺的乐工们手持籥翟,在太祝官吟诵"测妙为神"的颂声中徐徐而舞,青铜编钟的余韵与西域传来的羯鼓声交织,恰如诗中"金歌动映"的瑰丽场景。

考《旧唐书·音乐志》可知,玄宗命张说改制郊庙歌辞时,特别强调"取律吕相生之义"。此篇四言八句的严整结构,暗合"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的周礼古制。"坎祀贻则"典出《周易·说卦》,以八卦中的坎位象征月魄阴精,而"璧荐登光"则源自《周礼·春官》"以苍璧礼天"的记载,唐代祭月仪式中仍沿用青玉璧的礼器传统。

细究"通微曰圣"的哲学意蕴,可见盛唐时期儒道思想的交融。道教科仪中的"圣真通感"观念,被巧妙转化为对月神精魄的礼赞。敦煌P.2721写卷中保留的相似句式,印证了这类歌辞在河西走廊的流传。当乐工们齐唱"以流曾庆"的尾韵时,朱雀大街两侧的燎坛正升起袅袅青烟,将人间虔诚送往广寒琼楼。

赏析

暮色四合时分读《肃和》,仿佛触摸到盛唐祭祀文化的体温。这首夕月乐章以凝练的二十八字,构筑起天人感应的神圣场域。首联"测妙为神,通微曰圣"如青铜编钟轰鸣,以《周易》"阴阳不测之谓神"为注脚(孔颖达疏),将月神不可言说的玄妙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灵性。学者傅璇琮曾指出,此二句浓缩着唐人"以人道合天道"的宇宙观,祭祀者的虔诚在"测"与"通"的动词中渐次显现。

"坎祀贻则"四字尤见匠心。坎卦象水喻月,《礼记·祭义》"祭月于坎"的古老仪式在此获得新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诗人用"贻则"二字将祭祀规范升华为永恒法则,使地坑中的祭坛与天穹明月形成神圣呼应。当"璧荐登光"与"金歌动映"对举时,郑玄注《周礼》"以苍璧礼天"的记载便化作流动的画面——玉璧的温润反光与铜钟的金色声波在暮色中交织,构成通感式的审美体验。

尾联"以载嘉德,以流曾庆"将仪式推向高潮。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庆明解此二句为"德性之河的双重流淌":既承载今人的嘉善之德,又延续先祖的福庆之脉。这种纵向的时间意识与横向的空间祭祀完美融合,使短章具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的恢弘气度。

全篇如月光般清澈而深邃,每个意象都是打开盛唐精神世界的锁钥。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盛赞此类郊庙诗"把宗教情绪转化为审美体验",确为的论。当我们在千年后的夜晚重读这些文字,仍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肃穆与温柔——正如月光本身,古老而永恒。

点评

《郊庙歌辞·夕月乐章·肃和》此篇,以凝练之笔勾勒出祭祀月神的庄重气象。清代学者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评曰:"'测妙''通微'四字,已尽祀神之精义,后联'璧光''金歌'之象,更见天人交感之玄境。"其赞此诗"以理化情,寓神性于物象"。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尤为推崇结句:"'载德''流庆'二语,将肃穆的祭祀升华为永恒的祝福,犹见《诗经·颂》之遗响。"谓其"得中和之美,合雅乐之度"。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则从仪式美学角度解道:"'坎祀''郊禋'的古老仪轨,经'登光''动映'的视听交错,遂使文字本身成为月光下的祭坛。"(《中国文学艺术考》)

此诗虽短,然如钱钟书所言:"在'神''圣'与'德''庆'的辩证间,完成了从宗教仪式到道德教化的诗意转换"(《谈艺录》补订本),恰显唐代郊庙乐章"约而达,典而活"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