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处,一位征人独登草木萧疏的山岗。遥望故乡的方向,风中似有亲人叮咛穿越千年的烽火传来——这是《诗经·魏风·陟岵》中永恒的画面,凝结着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征戍制度下最深沉的血泪。
据《周礼·地官》载"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彼时兵役已如密网笼罩庶民。当诗人三次"陟彼"(登上)岵山、屺山与山冈,三重"瞻望"中浮现的并非实景,而是以虚笔勾勒的"父曰""母曰""兄曰"。这种"对面着笔"的技法,恰如郑玄笺注所言:"登高思亲,乃幻听家人诫勉之声",将行役者骨髓里的思念化作空谷回响。
细辨"夙夜无已""夙夜无寐""夙夜必偕"的层层递进,可见《毛诗正义》所述"一家三丁抽二"的残酷兵制。父亲担忧儿子劳碌不休,母亲心疼幼子不能安眠,兄长嘱咐弟弟与同伴生死与共。三声"犹来"(一定要回来)的哀求,对应着"无止""无弃""无死"的绝望警示,恰与《汉书·食货志》"春秋战国时,役夫死者骸骨相望"的记载形成互文。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青铜器铭文中冰冷的"王命征伐",转化为山巅上颤抖的呼唤。那隔着千山万水的叮咛,终成中国羁旅行役诗最早的母题,让后世在"遥知兄弟登高处"的茱萸香里,仍能听见西周晚风中的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