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夕月乐章·雍和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分,大唐的祭月典礼在秋夜的凉意中徐徐展开。《雍和》作为《夕月乐章》中承续《肃和》、启引《舒和》的核心乐章,诞生于开元盛世祭祀文化的鼎盛时期。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此曲专为"秋分夕月"之礼而制,玄宗朝由太常寺协律郎依古礼重订乐章,以应《周礼》"祭月于坎"的典制。
"朏晨争举"暗合《尚书·召诰》"三月惟丙午朏"的月相记载,将新月微光与祭典的晨仪相勾连;"天宗礼辟"则化用《礼记·月令》"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的仪轨,展现对月神的至尊礼敬。诗人以"夜典凉秋"点明祭祀时序——秋分夜祭正是《唐会要》卷十明确记载的礼制,而"阴明湛夕"四字,既暗合《周易·系辞》"阴阳之义配日月"的哲思,又精准捕捉了秋夜祭月时天地澄澈的意境。
此篇虽仅十六字,却凝练了盛唐礼乐文明中"以音声通神明"的深意。敦煌写本P.3910《大唐开元礼》残卷中"夕月坛高三尺,广四丈"的规制,恰为此诗提供了物质空间的注脚,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想见:皎皎秋月下,笙镛声中,衣冠冕旒的天子正对月行三献之礼,而《雍和》的雅乐正穿透夜色,将人间虔诚送往广寒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