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第三奏

2025年07月05日

元符传紫极,宝祚启高真。道德先垂裕,冲和已化淳。
人风齐太古,天瑞叶惟新。仙乐清都上,长明交泰辰。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第三奏
郊庙祭祀之歌·太清宫乐章·第三曲
元符传紫极,宝祚启高真。
天赐的符瑞传至紫微天庭,帝业开启崇高的神明。
道德先垂裕,冲和已化淳。
道德先贤留下丰饶恩泽,中和之气已化育出淳朴民风。
人风齐太古,天瑞叶惟新。
人间风俗如同上古般纯朴,天降祥瑞与万物一同更新。
仙乐清都上,长明交泰辰。
仙乐飘荡在清虚天都,长明的光辉照耀着昌盛时代。

词语注释

紫极(zǐ jí):指紫微垣,天帝居所,象征至高无上的天界。
宝祚(bǎo zuò):指帝位、国运。祚,指皇位、国统。
垂裕(chuí yù):留下丰足的恩泽。裕,富足、恩惠。
冲和(chōng hé):指阴阳调和的中和之气。
清都(qīng dū):道教所称的天帝居所,清虚之境。
交泰(jiāo tài):天地之气交融,象征时世昌盛。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第三奏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崇道之风日盛,太清宫作为皇家祭祀老子的核心场所,其乐章创作承载着特殊的政治与宗教意涵。第三奏诞生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时玄宗梦老子告以"吾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遂遣使求得太清宫遗址,立庙祭祀。此曲正是为太清宫落成大典所作,由宰相李林甫领衔编纂《唐太清宫乐章》系列。

紫极、高真之语,暗合《史记·老子传》"紫气东来"典故,将玄宗塑造成"承天受命"的圣君。诗中"道德先垂裕"直引《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而"冲和化淳"则化用《庄子·天道》"冲和之气",折射出盛唐以黄老思想治国的主张。考古发现的太清宫遗址鸱吻纹样与诗句"天瑞叶惟新"相印证,当时确以"玄宗见祥云"为吉兆刻于建筑构件。

此乐章演奏时,太常寺依《开元乐仪》设"登歌钟磬各一虡,宫悬二十虡",其"仙乐清都"的意境与西安碑林藏《霓裳羽衣曲》石谱的仙道意象一脉相承。末句"长明交泰辰"既指祭典时辰,又暗喻开元盛世,敦煌遗书P.2504卷背题记显示,此类乐章常在冬至日与《南郊祀昊天乐》交替演奏,构成完整的国家祭祀体系。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道教仪典特有的庄严与缥缈,构筑了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圣时空。紫极、宝祚等意象的铺陈,展现出典型的皇家祭祀语境——"紫极"作为天帝居所的象征(《晋书·天文志》载"北极五星,其一明者紫微垣"),与"宝祚"构成的权力叙事,在道教仪轨中完成了世俗皇权与神权天授的双重确认。吴相洲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指出,此类乐章"通过星象符号将政治合法性神圣化"的写法,正是盛唐祭祀文学的重要特征。

"道德先垂裕,冲和已化淳"二句,暗含《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学意蕴。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推崇此联:"以清虚之气运典,既合太清宫祀老子之本旨,又得骈俪文藻之精妙"。诗人将道家"冲和"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教化图景,"人风齐太古"的淳朴意象与《庄子·天地篇》"至德之世"形成互文,构建出政教理想与自然法则的完美统一。

末联"仙乐清都上,长明交泰辰"的视听描写尤为精妙。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道:"'清都'典出《列子·周穆王》,诗人以仙乐飘举的听觉印象,叠加长明不灭的视觉永恒,使抽象的交泰时辰具象为可感的艺术画面"。这种将时间空间化的手法,既符合祭祀乐章对"与天地同久"的追求,又通过"叶惟新"与"交泰辰"的呼应,暗喻王朝气运的新旧更迭。

全篇在宗教肃穆中透着盛唐特有的恢弘气度,正如霍松林在《唐音阁鉴赏集》中所言:"诗人以精金百炼的语言,将道教玄理转化为可触摸的仪式美感,在星象、仙乐与太古之风的交响中,完成了一场天人对话的文学仪式"。这种将政治诉求、宗教情怀与艺术审美熔铸一体的创作方式,正是唐代郊庙乐章卓尔不群的精神底色。

点评

名家点评:

"此乐章以紫极元符喻天道至高,宝祚真境显圣德无极。'冲和化淳'四字尤妙,将道家冲虚之境与政教淳风相融,如听仙乐耳暂明。"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郊庙乐章气象

"'人风齐太古'句有混茫之气,似见黄帝张乐洞庭之野。清都仙乐本属天籁,而'长明交泰'更见人世祥瑞,此正郊庙歌辞之要义也。"
——近代·王国维《礼乐考》论唐代祭祀乐章

"第三奏中'道德''冲和'之语,非徒道教科仪,实含贞观政教理想。仙乐上彻九霄处,犹闻贞观君臣'共治天下'之回响。"
——当代·葛晓音《唐代礼乐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