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香初上

2025年07月05日

肃肃我祖,绵绵道宗。至感潜达,灵心暗通。
云輧御气,芝盖随风。四时禋祀,万国来同。

佚名

译文

肃肃我祖,绵绵道宗。
庄严神圣的是我们的先祖,绵延不绝的是大道的本源。
至感潜达,灵心暗通。
至诚的感应默默传达,玄妙的心灵暗中相通。
云輧御气,芝盖随风。
云车驾驭着清气,华盖随着风飘扬。
四时禋祀,万国来同。
四季虔诚祭祀,万国都来朝拜同庆。

词语注释

肃肃:庄严神圣的样子。
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道宗:大道的本源。
至感:至诚的感应。
潜达:默默传达。
灵心:玄妙的心灵。
云輧(píng):神仙乘坐的云车。
御气:驾驭清气。
芝盖:用灵芝装饰的车盖。
禋(yīn)祀:虔诚祭祀。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冬,唐玄宗夜梦玄元皇帝告以"吾在城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遂遣使于长安西南掘得老子玉像,迎置兴庆宫大同殿供奉。此梦兆被视作"圣祖显化",成为《太清宫乐章》创作之契机。

天宝元年(742年)正月,玄宗亲祀太清宫,诏太常卿韦绦创制祭乐。时值盛唐道教鼎盛之际,朝廷设崇玄馆、立道举制度,太清宫作为皇室家庙与道教祖庭的双重圣地,其乐章创作尤显庄重。乐工们以"云輧御气"暗合《庄子·逍遥游》的列子御风意象,"芝盖随风"则化用汉乐府《华烨烨》"神之斿,过天门"的仪仗描写,将道教飞升思想与皇家祭祀仪轨完美融合。

四时禋祀的盛况,实为开元盛世的文化投射。据《旧唐书·礼仪志》载,是年"万国来同"非虚言,新罗、日本等国遣使参与祭典,长安城朱雀大街"百僚斋宿于道,法驾陈设如南郊礼"。乐章中"灵心暗通"之语,恰是玄宗时期"以道治国"政治理念的艺术呈现,将宗教体验升华为天人感应的国家叙事。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太清宫祭祀时的神圣场景,展现了唐代宫廷祭祀音乐的典型风貌。诗中"肃肃我祖,绵绵道宗"二句,以叠词起势,《乐府诗集》评点称其"肃穆之气扑面而来","绵绵"二字既指祭祀香火不绝,又暗喻道家传承的源远流长。

"云輧御气,芝盖随风"堪称全诗点睛之笔。著名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推崇此联:"以云为车輧,以芝为车盖,将道教神仙意象与祭祀仪仗完美融合"。飘渺的云輧与祥瑞的芝盖,既是对祭祀场景的诗意升华,也暗含天人感应的道家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代文学史》指出,这种意象组合"典型体现了盛唐时期宗教祭祀文学'以人间礼仪写天上仙境'的创作特征"。

末联"四时禋祀,万国来同"则跳脱出具体场景,从时空维度展现祭祀的宏大气象。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论及此句:"'四时'与'万国'的对举,将祭祀活动提升为贯通时空的文明盛事"。其中"来同"二字尤为精妙,《全唐诗鉴赏辞典》解说道:"既指万国使者共同参与祭祀,又暗含'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唐代包容开放的文化胸襟"。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由肃穆到升华的递进过程。台湾学者罗联添《唐代文学论集》分析道:"前四句重在营造祭祀的庄严氛围,后四句转向表现人神交融的宗教体验,最终升华为天下归心的盛世图景"。这种情感脉络的铺陈,使短短八句的乐章兼具宗教仪轨的庄重与诗歌艺术的空灵。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篇曰:
"『肃肃』二句,骨重神寒,直追《雅》《颂》遗响。『云輧』『芝盖』之句,驭气排空,得游仙之缥缈而存庙堂之肃穆,此郊庙乐章之难能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太清宫乐章以『潜达』『暗通』写人神交感,不著迹象而真力弥漫。结句『万国来同』四字,气象宏阔,有盛唐冕旒之象。"

近人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论及:
"『四时禋祀』句,以简淡之笔摄天地精华,犹见周人《清庙》遗风。郊庙之作,贵在庄严中寓流动,此章得之。"

艺术特色析:
此章以"肃肃""绵绵"叠词开篇,如黄钟大吕定调,祖德与道宗并重。"云輧御气"句化虚为实,仙家意象与祭祀乐章交融,恰如清人纪昀所言"霓裳可接地气,青词亦上凌霄"。末联时空交汇,以"四时"之恒与"万国"之广,铸就大唐礼乐文明的鼎彝之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