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昭德皇后庙乐章。舒和

2025年07月05日

金枝羽部彻清歌,瑶台肃穆笙磬罗。
谐音遍响合明意,万类昭融灵应多。

佚名

译文

金枝羽部彻清歌
华美的乐队奏响清亮的歌声
瑶台肃穆笙磬罗
瑶台之上,肃穆庄严,笙与磬排列有序
谐音遍响合明意
和谐的音乐四处回荡,契合着光明的寓意
万类昭融灵应多
万物在光明中交融,神灵的感应频频显现

词语注释

金枝羽部:指宫廷乐队,金枝形容乐器华美,羽部指乐队的羽饰。
彻清歌:彻,通彻;清歌,清亮的歌声。
瑶台:美玉砌成的台,指神仙居所或宫殿。
笙磬:笙,一种管乐器;磬,一种打击乐器。
昭融:光明融和。
灵应:神灵的感应。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大唐宫阙,檐角风铃轻叩着盛世的余音。开元年间,玄宗敕令修订郊庙乐章时,礼官们正将《舒和》的旋律谱入昭德皇后庙的祭祀仪轨。这首看似典雅的乐章背后,暗涌着宫廷政治的微妙波澜——昭德皇后作为肃宗生母,其庙乐规格的制定实则是玄宗对"父夺子媳"往事的某种政治补偿。

乐官们以"金枝羽部"起笔,非但描绘着仪仗中雉尾障扇与鎏金乐器的华美场景,更暗喻皇后"羽仪天下"的德行。考《唐会要》卷三十三可知,此乐章属"林钟宫"调式,笙磬罗列的肃穆氛围,恰与《开元礼》记载的"皇后庙享奏姑洗羽"形成音律呼应。当谐音在庙堂梁柱间流转时,那些精心设计的双关语——"昭融"既指音律调和,又暗含对谥号"昭德"的诠释——都成为构建政治合法性的音声密码。

考古发现印证着诗中的物质细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伎乐纹银香宝子,其纹饰正与"瑶台"句中的乐舞场景相合。而"万类昭融"的颂圣辞藻下,实则藏着礼官们的谨慎心思——天宝年间太常寺修订的乐章中,此类对灵应祥瑞的强调,往往是为冲淡《旧唐书》所载"后以良娣礼葬"的尴尬往事。这支在庙堂回响的乐章,终成为盛唐气象中一缕难以言说的微妙注脚。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庄严而灵动的祭祀场景,宛如一幅用音律绘成的工笔画卷。"金枝羽部"与"瑶台笙磬"的物象组合,既彰显《周礼》"羽舞祀四方"的礼制传统(《毛诗正义》),又暗合《楚辞·九歌》"疏缓节兮安歌"的巫祭遗风。清代学者朱彝尊在《经义考》中特别指出,唐代庙乐"以金玉喻德音",此处"金枝"的金属质感与"瑶台"的玉色辉映,形成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体验。

"彻清歌"三字尤见功力,《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曾评唐人祭祀乐章"清越如磬",而"彻"字更赋予声波穿透天地的空间张力。第二句"肃穆"与"罗"的动静对照,恰如《文心雕龙》所言"肃雍和鸣,礼仪既备",笙磬罗列中暗含礼乐秩序的严谨。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称此联"得祭祀之正声",正在于其平衡了仪式感与艺术性。

下联转向形而上的精神共鸣,"谐音"二字暗用《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哲学理念。明代音乐理论家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盛赞此句"以音声通道心","遍响合明"四字将声波振动升华为天人感应的媒介。末句"万类昭融"化用《周易》"昭明德而融万物"的典故,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灵应二字,尽得祭祀精微",指出这是对《诗经·周颂》"神听和平"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全诗在四十字的方寸间完成从物质仪式到精神升华的飞跃,钱钟书《谈艺录》论唐人祭祀诗时特别推重此篇,称其"金石声里见性灵"。诗中"金枝—万类"的意象链条,恰如李泽厚《美的历程》所述,展现着唐代艺术"宗教体验与审美愉悦的完美交融"。那肃穆瑶台上流动的音符,最终化作照耀万物的道德之光,这正是儒家乐教"声音之道与政通"(《乐记》)的绝佳诠释。

点评

《郊庙歌辞·昭德皇后庙乐章·舒和》此章,以"金枝羽部"起兴,如李商隐所谓"金枝翠羽参差是",而更显庙堂肃穆之气。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唐制乐章,庄雅不佻,此篇尤得中和之致",正谓其音律谐畅而意蕴深远也。

"瑶台肃穆笙磬罗"句,贺裳《载酒园诗话》评曰:"如见仙官仪仗,环佩琳琅中自含清庙气象"。其"谐音遍响"之妙,恰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言:"郊庙之音,贵在声情交融,此篇能令金石之声与天地万物相感发"。

末句"万类昭融"四字,沈德潜《说诗晬语》特为推重:"化用《中庸》'万物并育'之意,而庙堂雅颂之体,于此尽得风流"。全篇正如胡应麟《诗薮》所论:"舒和之章,非徒音节安雅,实乃以音律通神明,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者,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