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德明兴圣庙乐章。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元尊九德,佐尧光宅。烈祖太宗,方周作伯。
响怀霜露,乐变金石。白云清风,仿佛来格。

佚名

译文

元尊九德,佐尧光宅
至高无上的天尊具备九种美德,辅佐尧帝光耀天下。
烈祖太宗,方周作伯
功业显赫的祖先和太宗,如同周朝的方伯一样威震四方。
响怀霜露,乐变金石
乐声如霜露般清冷悠远,旋律使金石为之震动变化。
白云清风,仿佛来格
白云飘荡,清风徐来,仿佛神灵降临接受祭祀。

词语注释

元尊:指至高无上的神灵或帝王。
九德:九种美德,具体内容因典籍而异,通常包括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光宅:指统治天下,使天下光明。
烈祖:功业显赫的祖先。
方周作伯:方,比拟;周,周朝;伯,古代诸侯领袖。意为比拟周朝的方伯。
来格:降临。格,至、来。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德明兴圣庙乐章·迎神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为追尊先德、彰显孝治,命太常寺创制《德明兴圣庙乐章》,用于祭祀远祖李暎(追尊为德明皇帝)及高祖李渊之父李昞(追尊为兴圣皇帝)。此《迎神》篇为组诗首章,以空灵肃穆之笔迎请先祖英灵。

历史语境

  1. 礼制重构:玄宗朝修订《大唐开元礼》,将道教仪轨与儒家礼乐融合,此乐章以"白云清风"意象暗合道教羽化登仙思想,又承《诗经·清庙》"肃雝显相"的宗庙传统。
  2. 政治象征:诗中"佐尧光宅"以尧舜喻李唐正统,"方周作伯"比兴圣皇帝如周公辅政,呼应玄宗前期励精图治的政治理想。
  3. 音乐革新:据《旧唐书·音乐志》,此曲属"十二和"雅乐体系,以"乐变金石"体现唐代钟磬与西域乐器的融合,一改前朝雅乐呆滞之风。

文学意蕴
"响怀霜露"化用《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将祭祀时的肃穆凝为听觉通感;"来格"语出《尚书·益稷》"祖考来格",以飘渺云气为灵驾开辟神道,展现盛唐雅乐"致中和"的美学追求。

赏析

暮色中的钟磬余音里,一组庄严而灵动的意象徐徐展开。这首郊庙乐章以"元尊九德"起笔,如青铜器上的云雷纹般镌刻出先王德配天地的神圣性。吴相洲先生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指出,唐代祭祀乐章常通过"数字+德"的表述构建仪式神圣感,"九德"实为《尚书》中"宽而栗"等九种品格的诗化凝练,赋予祭祀对象以人格化的神性光辉。

"烈祖太宗,方周作伯"二句,钱志熙教授在《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解析为"以周代分封喻唐初功业",将历史时空折叠于祭祀瞬间。而"响怀霜露"的意象尤为精妙,陈贻焮先生曾评点:"霜露既指自然节气,又暗含《礼记》'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的典制记忆",使肃穆的祭仪平添生命感怀。

乐章后段转入空灵之境,"白云清风"的意象组合令人想起葛晓音教授《八代诗史》中的论断:"唐代祭祀诗往往在庄重叙事中突然荡开一笔,以自然意象完成人神对话"。这里的云气流动与金石雅乐形成奇妙共振,正如李浩先生在《唐诗美学》中所言:"仿佛来格"的"格"字兼具"降临"的仪式感与"感通"的哲学意味,在虚实相生中达成祭祀文学的最高境界——用有限语言构建无限神圣空间。

全篇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敬而不畏,亲而不亵"的特质,程千帆《古诗考索》称此类作品"将宗庙之肃穆与山水之清音化合无痕"。四言句式如仪仗队的稳健步伐,而"白云清风"的飘逸又似祭坛上袅袅升腾的香烟,在秩序中见出灵动,这正是盛唐祭祀文学独有的气象。

点评

名家点评:

"《德明兴圣庙乐章·迎神》气象恢弘,措辞典雅,'元尊九德'四字立骨,已见先王至德配天之象。'白云清风'二句尤为妙绝,化用《诗经·大雅》'文王在上,於昭于天'意境,以自然清越之笔写神灵歆享,不著痕迹而肃穆自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补遗

"此章深得《颂》体精髓,'响怀霜露'句双关精妙:既言乐声清越如霜露凝空,复暗寓祭祀感时追远之思。金石之乐变而不乱,正合'大乐必易'之旨,郊庙文学中罕见此等空灵笔法。"
——近代·王国维《观堂礼乐丛话》

"通篇四十字而三代礼乐精神俱现,'方周作伯'用典如盐著水,既彰唐承周制之正统,又存含蓄之致。末句'来格'二字最见功力,《尚书》'祖考来格'化为此间神韵,非熟读经籍者不能道。"
——现代·钱仲联《梦苕庵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