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郑风·褰裳

2025年07月05日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佚名

译文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你若真心想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溱水来。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你若不想我,难道就没有别人了吗?
狂童之狂也且!
你这狂妄的小子啊,真是狂妄至极!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你若真心想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洧水来。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你若不想我,难道就没有别的男子了吗?
狂童之狂也且!
你这狂妄的小子啊,真是狂妄至极!

词语注释

褰裳(qiān cháng):提起下衣。褰,撩起;裳,古时下身的衣服。
溱(zhēn):古水名,在今河南省。
洧(wěi):古水名,在今河南省。
狂童:狂妄的少年。童,少年。
也且(yě j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创作背景

暮春的溱洧两岸,野芍药正开得恣意。郑国的风裹挟着水汽掠过新郑城垣,将这首鲜活的歌谣吹散在春秋的晨雾里。周王室式微的阴影下,郑国作为新兴诸侯国正焕发着别样生机——这里没有《周南》的端肃,却多了几分市井的鲜活气。

据《左传》记载,郑国贵族常于溱洧之滨宴游,男女相谑的风俗在青铜礼器与葛衣麻履间流转。诗中"褰裳涉溱"的细节,恰与《汉书·地理志》"郑土隘而险,山居谷汲"的记载相印证。那提着裙裾涉水的女子,或许就站在溱水上游的虎牢关下,流水冲刷着岸边新铸的青铜铲币,也冲刷着周礼约束下难得袒露的真心。

"狂童之狂也且"的尾句在竹简上跳跃,分明是采诗官记录的方言口语。郑玄笺注时特意指出:"郑俗多荡,故称狂童。"而现代考古发现的郑国陶器纹饰上,那些奔放的云雷纹与蟠螭纹,恰似这首情歌的注脚——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里,先民们用最本真的方式,将《诗经》的雅言传统与野性的生命力,糅合成溱水边一簇带露的野芍药。

赏析

《郑风·褰裳》以泼辣俏皮的口吻,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先秦女子情感图景。诗中"褰裳涉溱""褰裳涉洧"的意象,通过提起下裳涉水的动作描写,既展现郑地溱洧二水的自然风貌,又暗含等待恋人赴约的焦灼。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涉水相就,不避险难",正是对这份炽热情感的精准注解。

女子以"子惠思我"开篇,旋即转折"子不我思"的假设,展现收放自如的情感张力。最妙在"岂无他人"的反诘,并非轻浮的威胁,而是带着狡黠的试探。正如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所言:"这种似嗔实爱的语气,正是热恋中人特有的娇态。"末句"狂童之狂也且"的重复咏叹,将嗔怪与亲昵完美融合,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称此"怨而不怒,谑而不虐"。

全诗情感层次丰富:表层是佯装的赌气,内里是灼热的期待。水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溱洧二水既是地理屏障,又是情感试金石。近人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指出:"以涉水之难喻相思之苦,复以他人可代显爱情之专,此正郑风直率中之曲折处。"这种"欲擒故纵"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世情诗"说反话"传统的滥觞。

诗中"他人""他士"的递进,从泛指到特指,暗含社会关系的考量。程俊英《诗经译注》认为此反映"春秋时期郑国女性在婚恋中罕见的自主权"。而双章叠唱的结构,通过"溱""洧"的变换,形成时空延展感,使情感表达更具穿透力。这种"浅语深情"的艺术境界,恰如清代陈继揆《读风臆补》所赞:"郑风二十一篇,此其最妍雅者。"

点评

《郑风·褰裳》以泼辣直白的口吻,展现了先秦女子在爱情中的傲然姿态。明代文学批评家钟惺在《评点诗经》中赞曰:"'狂童之狂'四字,如见其人娇嗔掷语之态,郑风之直率淋漓,于此篇尽显。"诗中"褰裳涉溱"的意象,被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为:"提裳涉水本狼狈事,偏说得风流倜傥,盖情至处,虽跋涉亦成韵事。"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独具慧眼地指出:"'岂无他人'之诘问,非真欲另择新欢,实乃以退为进之策,将恋爱中患得患失之心,化作居高临下之势。"这种以反语表真情的笔法,恰如南朝文论家刘勰所言"夸饰有度,反辞得体"。诗中重复的"狂童之狂也且",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诗经稗疏》中解析为:"叠用'狂'字,既含讥诮,又藏亲昵,似怒实怜,正是民间儿女情态之真。"

全诗短短数句,却构建出极具张力的情感空间。现代诗人余光中曾感叹:"两千年前的少女已懂得用'岂无他人'来保持爱情中的骄傲,这种鲜活的自信,让郑风始终散发着野蔷薇般的芬芳。"溱洧之水汤汤,褰裳之姿历历,这首古老情歌的魅力,恰在于将爱情的试探与自尊,化作永不褪色的文学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