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都人士

2025年07月05日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佚名

译文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那位京都的贵族,身披华贵的黄狐裘。
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仪态始终庄重,谈吐文雅有章法。
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他返回周都,是万民敬仰的对象。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
那位京都的贵族,头戴莎笠黑绸冠。
彼君子女,绸直如发。
那贵族家的姑娘,青丝如绸缎般柔顺。
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我见不到他们啊,心中郁郁不欢。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
那位京都的贵族,耳畔美玉晶莹剔透。
彼君子女,谓之尹吉。
那贵族家的姑娘,人们称赞她贤淑美好。
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我见不到他们啊,心中愁绪萦绕。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那位京都的贵族,衣带下垂飘逸潇洒。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那贵族家的姑娘,卷发如蝎尾般俏丽。
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我见不到他们啊,愿追随他们远行。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
并非刻意垂挂,衣带本就修长飘逸。
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并非刻意卷曲,秀发天生如旌旗舒展。
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我见不到他们啊,怎能不忧心忡忡?

词语注释

都人士:京都的贵族人士。
狐裘(hú qiú):狐皮制成的华贵裘衣。
台笠(tái lì):莎草编织的帽子。
缁撮(zī cuō):黑色的绸制束发小冠。
琇实(xiù shí):美玉。
尹吉(yǐn jí):对女子的美称,形容其贤淑美好。
苑结(yuàn jié):郁结,愁绪萦绕。
虿(chài):蝎子,此处形容卷发如蝎尾。
旟(yú):古代旗帜的一种,此处形容头发飘扬如旗。
盱(xū):忧愁。

创作背景

《都人士》作为《诗经·小雅》中的瑰丽篇章,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覆灭后的东周初年。当平王东迁洛邑,旧都镐京的贵族们被迫离乡,这首诗便在那样的历史褶皱中悄然绽放。

透过"狐裘黄黄""台笠缁撮"的服饰描写,我们看见的是对周礼鼎盛时期的精神回望。那些纹饰精美的玉佩、垂坠的衣带,不仅是外在的华美,更是"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礼制象征。郑玄在《毛诗笺》中点明:"此诗周人思西周之盛",道出了文字背后深沉的时代怅惘。

诗中反复咏叹的"我不见兮",恰似一声穿越时空的叹息。据《毛诗序》记载,这是"周人刺衣服无常"之作,实则蕴含着更复杂的文化焦虑。当战乱使礼乐崩坏,那些曾经"出言有章"的都城君子,便成为礼乐文明的活体图腾。孔颖达疏云:"当时之民,追思旧都人物之盛",正是这种集体记忆的文学显影。

最动人的莫过于对"君子女"的描绘,"绸直如发""卷发如虿"的细节,凝固了周代贵族女子的仪容美学。班固在《白虎通义》中特别指出"妇人质弱,不能自专",而诗中女性形象却如此鲜明,恰构成对礼制规范的诗意超越。那垂落的衣带与飞扬的发梢,在历史的风烟中永远定格为文明的剪影。

赏析

《都人士》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西周贵族的风雅画卷,其意象之精致、情感之深婉,历来为评家所称道。诗中"狐裘黄黄""台笠缁撮""充耳琇实"等服饰描写,不仅体现《诗经》"赋物图貌"的特质(参见朱熹《诗集传》),更通过衣冠之盛暗示礼乐文明。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特别指出:"'其容不改,出言有章'二语,已将都人气象全副写出",这种内外兼修的风度,正是周代贵族精神的具象化。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每章以"彼都人士"与"彼君子女"对举,形成男女双璧的审美镜像。女性意象尤为动人,"绸直如发""卷发如虿"的比喻,既符合《诗经》"以物比兴"的传统(王夫之《姜斋诗话》),又暗含"发如青丝"的永恒母题。陈子展《诗经直解》评此:"写女子秀发,不着一艳字而姿态横生",这种含蓄的审美趣味,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至高境界。

情感表达上呈现出递进式的波澜。从首章"万民所望"的群体仰慕,到末章"云何盱矣"的个体怅惘,钱钟书《管锥编》认为此诗"由物及人,由人及情,遂成三昧"。特别是"我不见兮"的反复咏叹,与《诗经·蒹葭》的"所谓伊人"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学中"求而不得"的经典抒情模式。程俊英《诗经译注》指出,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使缺席的"都人士"反而获得更强烈的在场感。

诗歌末章尤见匠心。"垂带""卷发"的细节,被清代学者姚际恒《诗经通论》誉为"闲处着色"的典范:看似闲笔的"带则有余""发则有旟",实则暗含"礼仪之盛"与"情思之长"的双重隐喻。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强调,这种"以服饰代人物,以物态写心境"的手法,直接影响后世"睹物思人"的抒情传统,在《古诗十九首》与李商隐诗中都能找到回响。

点评

《都人士》一诗,如古玉生烟,温润中自见风骨。昔孔子论诗,尝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此篇恰得其神。清人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评点道:"五章皆以'彼都人士'发端,如叠浪拍岸,层层递进,将周都礼乐风华凝练于狐裘台笠之间。"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有云:"'垂带而厉'、'卷发如虿'二句,以物象喻仪容,犹后世《洛神赋》'翩若惊鸿'之法,然更显古朴浑厚。"诗中"我不见兮"的反复咏叹,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联想到"《蒹葭》之求索意境",谓其"忧思萦怀而不失雅正,正是《国风》温柔敦厚之旨"。

近人朱自清则特别激赏"其容不改,出言有章"二句,在《经典常谈》中赞叹:"八字写尽君子风范,较之《论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更为具象。周代之世,礼乐未崩,人物风仪犹存金石之气。"尤其末章"匪伊垂之,带则有余"等句,陈寅恪认为"暗含《春秋》微言大义,以衣冠喻礼制,所谓'正衣冠而明贵贱'者也"。

此诗如青铜器上饕餮纹,繁复中见秩序。每一处细节描写——黄黄狐裘、缁撮台笠、琇实充耳,皆被沈从文视为"活着的《考工记》",他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指出:"这些服饰意象构成了一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只是画中流淌的不是汴河水,而是礼乐文明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