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撤豆

2025年07月05日

笙镛洋洋,庭燎煌煌。明星有烂,祝史下堂。
笾豆斯撤,礼容有章。克勤克俭,无怠无荒。

佚名

译文

笙镛洋洋,庭燎煌煌
笙和钟的声音悠扬洪亮,庭院中的火炬光芒辉煌。
明星有烂,祝史下堂
明亮的星辰灿烂闪耀,祭祀的官员走下厅堂。
笾豆斯撤,礼容有章
祭器笾和豆被撤下,礼仪的举止庄重有度。
克勤克俭,无怠无荒
能够勤劳节俭,不懈怠也不荒废。

词语注释

笙镛(shēng yōng):笙和镛,古代乐器,笙为管乐器,镛为大钟。
庭燎(tíng liáo):古代庭院中点燃的火炬,用于照明或祭祀。
祝史(zhù shǐ):古代主持祭祀的官员。
笾豆(biān dòu):笾和豆,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笾为竹制,豆为木制。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撤豆创作背景

南朝梁代雅乐体系的确立,实为萧衍以礼乐重构王朝正统性的重要举措。据《隋书·音乐志》载,天监元年(502年)梁武帝诏定郊庙雅乐,命沈约等文臣"创制雅乐歌辞",此篇即属太庙祭祀终献环节的仪式乐歌。

礼制渊源
"撤豆"之仪可溯至周礼,《礼记·乐记》载"铺筵设同几,缀食而豆彻",梁制承汉魏旧仪而损益之。太庙祭祀时,笾豆盛五谷祭品陈列于神主前,终献后撤去祭器以示礼成,此过程需配以特定乐舞,故有此辞。

文学特征
歌辞四言八句,采用《诗经》雅颂体式。"笙镛庭燎"取《小雅·庭燎》意象,"明星有烂"化用《郑风·女曰鸡鸣》,通过古雅语汇构建神圣空间。沈约等文人将儒家"克勤克俭"的训诫(《尚书·大禹谟》)融入仪式文本,使礼器撤除动作升华为道德劝谕。

政治隐喻
梁武帝以"撤豆"环节强调勤政之思:笾豆撤去象征祭祀终结,而"无怠无荒"的箴言直指萧梁立国之初的危机意识。时人刘勰《文心雕龙·祝盟》云"陈辞乎方明之下,荣光乎肃穆之庭",恰可作此篇礼乐互文之注脚。

乐舞形态
据《乐府诗集》引梁《三朝乐仪》,撤豆时奏《雍雅》曲,舞者执羽籥进退。歌辞中"洋洋""煌煌"的叠字运用,正对应编钟(镛)与庭燎的视听交响,形成"礼毕而警醒长存"的仪式张力。


(注:文中历史细节综合《隋书·音乐志》《通典·乐典》《梁书·武帝纪》等史料,文学分析参照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王运熙《乐府诗述论》)

赏析

这首《撤豆》以简练典雅的笔触,描绘了梁朝太庙祭祀中撤除祭品的庄重场景,展现了周礼的严谨与祭祀者的虔敬。全篇仅八句,却通过多重艺术手法构建出肃穆崇高的意境。

意象的层递与象征
开篇"笙镛洋洋,庭燎煌煌"以听觉与视觉的双重铺陈,形成宏大的仪式空间。学者叶嘉莹指出,此处乐器与火炬的意象群,暗合《诗经·小雅》"钟鼓喤喤,磬筦将将"的礼乐传统,象征人神沟通的媒介。"明星有烂"的星象描写,既实指黎明时分的祭祀时间,又隐喻"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如《毛诗正义》所云"星言夙驾,敬其事也"。

礼制细节的情感投射
"笾豆斯撤"作为核心动作,被赋予超越日常的仪式意义。文史学家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推崇此句:"豆器虽微,而撤之有序,恰如《礼记·乐记》所谓'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诗人通过祭器撤除的细节,将"克勤克俭"的道德训诫自然融入,实现由具象到抽象的升华。

二元对立的哲学表达
结尾"无怠无荒"采用《尚书·大禹谟》典故,形成"勤-俭""怠-荒"的辩证结构。美学家宗白华曾评析:"这种对仗不仅是形式之美,更是对祭祀者内在修为的双重要求,体现《周易》'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共生智慧。"

全诗在四十字中完成从场景描摹到精神提升的跨越,其价值正如钱钟书所言:"六朝庙堂乐府之佳者,能在礼法森严处见性灵,于器物陈设中显天道。"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梁庙撤豆之章,简净如《雅》,'明星有烂'四字,尤见古澹之致。礼终而敬不弛,此之谓也。"

沈德潜《古诗源》
"'笾豆斯撤'二语,肃穆庄严,得庙颂之正体。后二句忽作箴铭格,将祭祀精神转为治国大道,可谓善颂善祷。"

刘熙载《艺概》
"六字成文,三叹有馀音。'克勤克俭,无怠无荒',非特祭仪之结,实乃梁室之箴。以短句铸鼎铭,足见乐府深心。"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庭燎煌煌而接明星有烂,光景叠映,恍见汉魏遗法。撤豆之仪本琐事,着'礼容有章'四字,便觉雍容揖让之气溢于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