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寿和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的长安城南,圜丘祭坛的夯土台基在落日余晖中泛着金色的光泽。开元盛世的礼官们正以朱砂重新描摹《寿和》乐章的字句,八音迭奏的雅乐声中,依稀可闻武德年间初制郊祀乐章时编钟的袅袅余韵。
此章诞生的贞观六年(632年),太宗诏褚亮、虞世南等十八学士重订郊庙乐辞。彼时新修成的圜丘高三丈六尺,合周天三百六十度之数,青玉砌成的十二辰位在燔柴升烟的缭绕中若隐若现。"八音斯奏"对应《周礼·春官》"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的记载,太常寺的乐工们以柷敔起调、笙镛和鸣,再现《箫韶》九成的古意。
"宝祚惟永"四字承载着特殊的政治隐喻。贞观五年冬至,突厥颉利可汗于圜丘下舞蹈称臣,太宗亲制《庆善乐》,此章末句"晖光日新"实与《周易·系辞》"日新之谓盛德"暗合。张说在开元十三年(725年)泰山封禅时仍沿用此章,彼时青铜编钟的铭文已由"贞观"改为"开元",但三献之礼的玄酒明水,仍在昭示着《大唐开元礼》"以孝治天下"的永恒命题。
当冬至祭天的燔柴升腾而起,太祝官诵读祝文的声调穿越三百年的时空,与《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登歌奠玉帛,奏《肃和》之章"渐渐重合。这组诞生于初唐气象中的乐章,最终在杜佑《通典·乐典》的竹简上,凝固成了盛唐礼乐文明的永恒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