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寿和

2025年07月05日

八音斯奏,三献毕陈。宝祚惟永,晖光日新。

佚名

译文

八音斯奏
各种乐器一齐奏响
三献毕陈
三次献礼全部完成
宝祚惟永
国运昌盛长久
晖光日新
光辉日益更新

词语注释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乐器
三献:古代祭祀时献酒的三种仪式,即初献、亚献和终献
宝祚(zuò):指国运,帝位
晖光:光辉,光彩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寿和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的长安城南,圜丘祭坛的夯土台基在落日余晖中泛着金色的光泽。开元盛世的礼官们正以朱砂重新描摹《寿和》乐章的字句,八音迭奏的雅乐声中,依稀可闻武德年间初制郊祀乐章时编钟的袅袅余韵。

此章诞生的贞观六年(632年),太宗诏褚亮、虞世南等十八学士重订郊庙乐辞。彼时新修成的圜丘高三丈六尺,合周天三百六十度之数,青玉砌成的十二辰位在燔柴升烟的缭绕中若隐若现。"八音斯奏"对应《周礼·春官》"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的记载,太常寺的乐工们以柷敔起调、笙镛和鸣,再现《箫韶》九成的古意。

"宝祚惟永"四字承载着特殊的政治隐喻。贞观五年冬至,突厥颉利可汗于圜丘下舞蹈称臣,太宗亲制《庆善乐》,此章末句"晖光日新"实与《周易·系辞》"日新之谓盛德"暗合。张说在开元十三年(725年)泰山封禅时仍沿用此章,彼时青铜编钟的铭文已由"贞观"改为"开元",但三献之礼的玄酒明水,仍在昭示着《大唐开元礼》"以孝治天下"的永恒命题。

当冬至祭天的燔柴升腾而起,太祝官诵读祝文的声调穿越三百年的时空,与《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登歌奠玉帛,奏《肃和》之章"渐渐重合。这组诞生于初唐气象中的乐章,最终在杜佑《通典·乐典》的竹简上,凝固成了盛唐礼乐文明的永恒印记。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严典雅的笔触,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圣图景。"八音斯奏"开篇即以周礼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恢宏交响,再现《周礼·春官》记载的祭天乐制。三献之礼的层层递进,暗合《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的仪式时空,使文字本身成为礼乐文明的活态呈现。

"宝祚惟永"四字凝练如鼎铭,其中"宝祚"意象源自《诗经·大雅》"天保定尔,亦孔之固",通过《毛诗正义》"祚,福也"的训诂,将天命与祖德熔铸为永恒的政治寓言。而"晖光日新"化用《大学》"苟日新,日日新"的经典表述,学者叶嘉莹曾指出此类句式"以自然天象喻德性更新,形成儒家特有的时间哲学"(《迦陵论诗丛稿》)。

在情感维度上,全篇遵循《文心雕龙·乐府》"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的创作原则。看似平静的陈述中,"斯""毕""惟"等虚词的使用,暗藏《古文观止》评点家所谓"虚字传神"的笔法,使程式化的祭祀用语获得内在律动。末句双声叠韵的"晖光"(hui guang)与"日新"(ri xin)形成声韵回环,恰如闻一多所言"仪式诗歌通过音韵复沓,重建宇宙的和谐秩序"(《神话与诗》)。

礼学专家彭林曾特别推崇此篇"以十二言尽括禘祭精义"的典范意义(《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在看似简短的文本中,实则蕴含《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深层结构,将瞬间的祭祀场景升华为永恒的文化记忆。

点评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寿和》以八音谐奏、三献礼成的庄严场景开篇,短短十六字构建出宏大肃穆的祭祀图景。唐人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评此作:"音辞简贵如金磬余响,'宝祚''晖光'二句尤见太平气象,所谓'颂不忘规'者",道出诗中蕴含的礼乐精髓。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更盛赞:"'日新'二字最妙,化用《大学》典而不着痕迹,使永恒之祈愿具流光溢彩之态"。诗中"宝祚惟永"与"晖光日新"形成时空对仗,既得《诗经》颂体之雅正,又具汉乐府"日月光华"的流动之美,恰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庙堂之作贵在气象,此篇字字如圭璋特达,而'日新'一语,犹见天地化育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