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象功舞

2025年07月05日

天地合德,睿圣昭彰。累赠太傅,俄登魏王。
雄名不朽,奕叶而光。建国之兆,君临万方。

佚名

译文

天地合德,睿圣昭彰
天地美德相融,圣明智慧光辉显扬
累赠太傅,俄登魏王
屡次追赠太傅之位,不久又荣登魏王之尊
雄名不朽,奕叶而光
赫赫威名永不磨灭,世代传承闪耀荣光
建国之兆,君临万方
建立国家的吉兆显现,君王威仪统御四方

词语注释

合德(hé dé): 美德相融,指天地化育万物的德性相合
睿圣(ruì shèng): 圣明智慧,形容帝王英明睿智
奕叶(yì yè): 累世,一代接一代
万方(wàn fāng): 各方诸侯,引申指天下各地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象功舞创作背景

南朝梁代庙堂之上,编钟击磬声中,一队乐工正排演新制的《象功舞》。此舞非为娱人,实乃以音律重构开国史诗,每一拍皆暗合梁武帝萧衍"受禅建梁"的天命叙事。

历史经纬处,公元502年齐梁易代之际,萧衍以"累赠太傅,俄登魏王"的权臣身份完成禅让典礼。舞辞中"天地合德"四字,实暗指当时祥瑞频现的官方记载——《梁书》详录"紫云如盖,临于端门"的异象,为萧梁代齐赋予神学合法性。

乐章深意存,"雄名不朽,奕叶而光"既颂武帝武功(指其早年镇守襄阳、攻破建康的军功),更预言王朝永续。考《隋书·音乐志》,可知此舞属"文舞六十四人,左手执籥,右手执翟"的雅乐体系,其动作必含象征疆域开拓的"万方"阵列。

舞辞微言大义,末句"建国之兆"直指502年四月"有司奏凤凰衔书伎"事件。当时太史令特意编排"凤凰衔书"乐舞,与《象功舞》形成互文,共同构建"君临万方"的视觉圣典。南朝乐官深谙《礼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的精髓,将政治叙事转化为庄肃的仪式美学。

此辞虽仅三十二字,却如太庙檐角垂挂的玉铃,在历史风中仍传清响——那是魏晋南北朝禅代剧中,不可或缺的天命乐章。

赏析

这首《象功舞》以恢弘的笔触勾勒出梁代开国气象,将庙堂雅乐与历史叙事熔铸为庄严的史诗画卷。"天地合德"开篇即显宇宙意识,化用《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的典故,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融入苍穹厚土之间。睿圣"昭彰"二字如金石铿鸣,学者陈寅恪曾评此句"以天象喻人事,承汉魏乐府遗韵而更见精严"。

"累赠太傅,俄登魏王"以史笔勾勒创业历程,递进式的爵位变迁暗含《春秋》笔法。吴宓在《乐府诗笺》中特别指出:"'俄'字妙绝,既显时序更迭之迅疾,又暗含天命攸归之意"。雄名"不朽"与"奕叶而光"形成时空对仗,落叶意象隐喻王朝世代传承,钱钟书解此"以自然物候写政治生命,得《诗经·文王》'本支百世'之三昧"。

末联"建国之兆"突然转入征兆叙事,恍见《尚书·泰誓》"吉人为善,惟日不足"的谶纬色彩。傅璇琮《唐代文学研究》认为此句"实为乐舞诗眼,将仪式性表演升华为天命昭示"。结句"君临万方"如黄钟大吕,四字浓缩《左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雄浑气魄,王运熙称此"以《雅》《颂》之体,行《国风》之比,可谓庙堂文学之圭臬"。

全诗在十二句中完成天地人三才的统合,每联皆暗合《周礼》"六舞"中《大武》的叙事结构。其意象经营尤见匠心:太傅冠冕、魏王旌旗、奕叶金枝等视觉符号,与"昭彰""光"等光意象交织,构建出璀璨的王朝光谱。情感表达则恪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在矜持的颂赞中隐现创业维艰的历史厚重感。

点评

《梁太庙乐舞辞·象功舞》以简穆之笔勾勒开国气象,明人胡应麟《诗薮》评其:"'天地合德'四句,如黄钟大吕之鸣,肃雍显相,庙堂之音也。"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则盛赞末句"建国之兆,君临万方":"八字尽摄开国精神,似见卤簿云屯之盛,而气度自蕴藉中出,此正郊庙辞之难能处。"

近人王国维《古剧脚色考》另具只眼:"梁武制礼作乐,此舞辞实兼《武》《韶》之美。'雄名不朽,奕叶而光'二语,非特颂武功,更暗合舞容之绵延递进,此文字与乐舞相生之妙也。"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尤赏其用典之工:"'俄登魏王'句用曹丕事而泯其迹,以禅代影禅代,曲笔中有深意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