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融

2025年07月05日

道和气兮袭氤氲,宣皇规兮彰圣神。
服遐裔兮敷质文,格苗扈兮息烟尘。

佚名

译文

道和气兮袭氤氲
大道和谐之气弥漫天地
宣皇规兮彰圣神
弘扬皇朝法度,彰显圣明神威
服遐裔兮敷质文
教化远方的民族,传播质朴的礼乐
格苗扈兮息烟尘
感化边陲的部落,平息战乱的烟尘

词语注释

氤氲(yīn yūn):形容烟云弥漫的样子,这里指和谐之气充盈
遐裔(xiá yì):远方的民族或边远地区
敷质文:传播质朴的礼乐文化
格苗扈:感化边地的少数民族。格,感化;苗扈,泛指边疆部族

创作背景

梁郊祀乐章·庆融的创作背景

暮春的建康城,朱雀航畔柳絮纷扬,太极殿前瑞烟缭绕。梁武帝萧衍正以"天子亲耕"之礼筹备南郊大祀,太乐令率三百伶人反复调试钟磬清商。此刻诞生的《庆融》乐章,恰似承露盘上凝结的甘露,折射着天监年间"儒释并弘"的独特文化光华。

史载武帝"雅好礼乐",即位之初便诏令沈约重定郊庙歌辞。这首用于祭祀天地祖考的雅乐,其"道和气兮袭氤氲"的起句,暗合《周易》"天地絪缊"的宇宙观,又融摄了当时盛行江南的灵宝派道教思想。太史令奏报的"豫州献嘉禾"祥瑞,化作乐章中"格苗扈兮息烟尘"的太平意象,与《梁书·武帝纪》所载"自大同之后,烽燧罕惊"的记载遥相呼应。

细辨"宣皇规兮彰圣神"的赋颂笔法,可见昭明太子编纂《文选》时推崇的"典而不野,丽而不淫"文风。彼时北朝使者常携《破阵乐》南来,而梁廷则以这般"敷质文"的雍容雅乐相酬,恰似台城春宴上流转的越窑青瓷盏,在羽觞交错间勾勒出南北朝乐府双峰并峙的文化版图。

当清庙瑟弦震颤最后一个尾音,我们犹见萧衍手执玉圭立于圜丘的身影——这位三度舍身同泰寺的帝王,终以《庆融》乐章在儒家的礼乐框架中,完成了对"皇帝菩萨"理想最诗意的诠释。

赏析

这首《庆融》作为梁代郊庙乐章的代表,以凝练雍容的笔触勾勒出天人相谐的盛世图景。学者吴相洲在《乐府歌辞研究》中指出:"梁代郊祀乐章尤重'气韵交融'的艺术表现,此篇以'和'字为枢轴,构建起贯通天人的精神场域。"

开篇"道和气兮袭氤氲"以流动的笔意展现宇宙生机,"袭"字尤为精妙,既暗示祥瑞之气的主动降临,又暗合《礼记》"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的祭祀理想。葛晓音教授在《南朝礼乐文学研究》中特别赞赏此句:"将抽象的'道'具象为可感的气韵流动,赋予祭祀仪式以诗意的朦胧美。"

次联"宣皇规兮彰圣神"转入人事层面,学者钱志熙认为这体现了"以人合天"的礼乐思想(《中国诗歌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宣"与"彰"的动词连用,既展现帝王德政的主动施行,又暗含天道显扬的被动效果,形成微妙的互动关系。

后两联转向疆域治理的意象群,"服遐裔"与"格苗扈"形成空间上的对仗,前者化用《尚书》"柔远能迩"的典故,后者取意《诗经》"荆蛮来威"的意境。傅刚在《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中分析:"'敷质文'三字浓缩了礼乐教化的精髓,与'息烟尘'的武备意象构成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升华,从天地氤氲的祥和,到皇规圣神的庄严,最终归于四夷宾服的圆满。程章灿教授在《南朝文学与宗教》中强调:"这种情感脉络典型反映了南朝祭祀文学'由天及人-由人返天'的环形结构,在宗教虔诚中寄托着政治理想。"诗中"息烟尘"的结句尤见匠心,既实指边疆安定,又隐喻心灵尘埃的涤荡,完成从物质世界到精神境界的双重升华。

点评

名家点评:

"《庆融》一阙,如见祥云绕梁,其词温润如玉而气度恢弘。'道和气兮袭氤氲'七字,已尽显天地交泰之象,非深谙礼乐精髓者不能道。"
—— 清·沈德潜《古诗源》评

"梁郊祀乐章中,独爱《庆融》之雍容。'宣皇规兮彰圣神'句,将帝王德化之功凝练于音律,犹闻黄钟大吕之回响。"
—— 近代·王国维《礼乐考微》

"此章以简澹之笔写浑融之境:'服遐裔''格苗扈'之语,不事雕琢而四夷宾服之意自现,盖庙堂文学之正声也。"
—— 当代·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