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三登歌

2025年07月05日

肃敷大礼,上谒尊灵。敬陈筐币,载表丹诚。

佚名

译文

肃敷大礼
庄严地举行盛大的典礼
上谒尊灵
恭敬地拜谒尊贵的神灵
敬陈筐币
虔诚地献上竹筐和丝帛
载表丹诚
以此表达赤诚之心

词语注释

肃敷(sù fū):庄严地施行
谒(yè):拜见,参拜
筐币(kuāng bì):祭祀时盛放礼品的竹器和丝帛
丹诚(dān chéng):赤诚,真诚的心意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与武周礼乐:解构《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三登歌》的仪式语境

武周革命的政治符号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其以"享清庙"为核心的郊庙祭祀体系,实为通过礼乐重构政治合法性的精心设计。《旧唐书·礼仪志》载:"则天革命,改国号为周,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此组乐章正是配合新朝雅乐创作的祭祀文本,将青铜礼器的庄重转化为诗律的仪式感。

登歌仪轨的声景再现
第三登歌处于"迎神—奠币—登歌—酌献"仪程的关键节点。据《通典·乐典》记载,唐代登歌需"升歌于堂上,琴瑟在庭","肃敷大礼"对应太常卿率赞者执筐奉币的场面,"敬陈筐币"暗合《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古老仪轨。青铜礼器与丝竹之声在此达成时空叠印。

丹诚书写的双重隐喻
"载表丹诚"既指朱砂书写的祝祷文简(《大唐开元礼》载祭器有"丹漆匣"),亦暗喻武后以女子之身祭天的赤诚。北宋《乐书》特别指出武周雅乐"变文舞为治康之舞,武舞为凯安之舞",此处的"丹诚"实为对李唐旧乐章的意识形态覆盖。

筐币意象的礼制密码
"筐币"作为关键意象,源自《诗经·小雅·鹿鸣》"承筐是将"的宴飨传统。但武周时期太常寺新制祭器纹样改龙纹为凤纹(见洛阳唐宫路出土铜筐),使古老词汇被赋予女性掌权的崭新语义,礼器成为权力话语的物化载体。

赏析

这首诗是武则天为祭祀太庙所作的《享清庙乐章》组诗中的第三首,虽仅有短短四句,却庄重典雅,展现了武周时期皇家祭祀的恢弘气象与女皇独特的政治表达。

一、礼仪与政治的完美融合
诗歌开篇"肃敷大礼,上谒尊灵"以凝练笔法勾勒出皇家祭祀的庄严场景。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武则天时期"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其仪轨"务在精诚"。诗中"肃"字既指仪仗之整肃,亦暗含武后以周礼重构政治秩序的深意。学者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武氏通过复兴古礼"以证其得位之正",此诗正是这一政治意图的诗化呈现。

二、器物中的信仰密码
"敬陈筐币"一句看似平常,实则蕴含深意。《周礼·天官》有"以九贡致邦国之用"的记载,武则天特意选用上古礼器"筐"盛放祭品,学者葛晓音认为这是"以器物为媒介完成周唐文化嫁接"(《唐诗流变论》)。而"币"作为通神之物,在《礼记·郊特牲》中被视为"交于神明之道",此处暗喻武后与天地神灵的沟通。

三、丹诚背后的情感张力
末句"载表丹诚"以色彩意象传递复杂情感。清华大学教授傅璇琮在《武则天与初唐文学》中分析:"丹"既象征赤诚,又是唐代皇室专用色,这种双重性折射出武则天既为虔诚祭祀者又是政治权威的双重身份。台湾学者柯庆明更指出,武后诗中常现"以柔婉语写刚健志"的特质(《中国文学的美感》),此处的"诚"字刚柔并济,既有女性特有的细腻虔敬,又暗含君临天下的气度。

全诗二十字中,武后以祭祀为表、政治为里,将青铜礼器的冷峻与赤诚情感的炽热熔铸一体。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盛赞此诗"以简驭繁,在程式化仪礼书写中注入鲜活的时代精神",堪称武周时期"庙堂文学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肃敷大礼,上谒尊灵'二句,庄雅得体,庙堂气象自生。武后此作,虽出女主之手,而气度不让须眉。"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敬陈筐币,载表丹诚',质而不俚,简而能尽。郊庙歌辞贵在诚敬,此章以朴字见真,正得《雅》《颂》遗意。"

  3. 近代·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全章四句十六字,如青铜器铭文般凝练。'肃''敬''丹诚'等字眼,将祭祀者的端肃心绪与赤诚之意,铸成金石之音。"

  4.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虽为程式化乐章,然'载表丹诚'四字尤见精神。武后以女子主祭而能得《周颂》清庙之体,可谓善取法乎上者。"

  5.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此章暗含双重张力——外在礼制的严整与内在情感的涌动,'筐币'之物质载体与'丹诚'之精神表白,构成唐代宫廷祭祀文学特有的庄严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