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葛藟

2025年07月05日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佚名

译文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茂密的葛藤啊,蔓延在河岸边。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远离了亲兄弟,无奈称他人为父亲。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纵然称他为父,他却对我毫不关心。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
茂密的葛藤啊,生长在河岸旁。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
远离了亲兄弟,无奈称他人为母亲。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纵然称她为母,她却对我毫无情谊。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
茂密的葛藤啊,缠绕在河畔边。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远离了亲兄弟,无奈称他人为兄长。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纵然称他为兄,他却对我置若罔闻。

词语注释

葛藟(gé lěi):一种蔓生植物,即葛藤。
浒(hǔ):水边。
涘(sì):水边。
漘(chún):水边,河岸。
昆:兄长。

创作背景

《葛藟》以蔓生河畔的葛藤起兴,勾勒出一幅流民漂泊的凄楚画卷。考其创作背景,当属春秋时期社会剧烈动荡之际。彼时诸侯兼并战争频仍,苛政猛于虎,《左传》载"民溃"事件屡见不鲜,百姓为避战乱赋税而大规模流徙。

诗中"终远兄弟"三叠其叹,暗合《管子》"徙民就谷"的记载。流民离乡背井至他邦,竟需称陌路人为父母兄弟(谓他人父/母/昆),这种伦理关系的扭曲,恰是《汉书·食货志》所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的延伸——当生存成为奢望,连人伦尊严都成了可以典当的物件。

葛藟的意象尤为精妙,这种《诗经》中多次出现的蔓生植物(如《王风·葛藟》),在此既象征流民如藤蔓无依的生存状态,又暗喻宗法社会血缘纽带的断裂。郑玄笺注"兴民去其乡里"可谓的评,而"莫我顾/莫我有/莫我闻"的递进式咏叹,更将周代"比闾族党"社会结构崩解后的世态炎凉,凝练成永恒的生存叩问。

赏析

《葛藟》以藤蔓起兴,勾勒出一幅流离失所的孤苦图景。葛藟的绵绵不绝,恰似诗人心中剪不断的愁绪,缠绕在河畔水涯,成为漂泊命运的视觉隐喻。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复嗟叹,悲凉之态如在目前",这种重章叠句的咏叹,将无依无靠的凄惶层层递进。

"谓他人父"的重复呼告,展现出血缘断裂的锥心之痛。明代戴君恩《读风臆评》谓之"呼父母而不得,呼兄弟而不应,此天地间第一等可怜人"。诗人试图通过称谓的转换建立新的亲情纽带,却只换来"莫我顾""莫我有"的冷漠回应,这种刻意亲近与残酷现实的强烈反差,比直诉悲苦更令人动容。

水意象的微妙变化值得玩味——从"浒"(水边)到"涘"(水岸)再到"漘"(深水边),暗示着漂泊者逐渐走向命运深渊。王夫之《诗经稗疏》指出:"三徙其居而愈困,如葛藟之附水,不得所依则萎绝"。而"昆"(兄长)的最终出现,完成对家族关系的全面追索,却仍归于"莫我闻"的寂静,这种希望与绝望的循环,正是《诗经》"哀而不伤"美学的最佳体现。

全诗以植物与水岸的空间关系,构建起中国文学最早的"流浪者叙事"。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称其"写尽寄人篱下者之酸楚",这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使得三千年前的葛藟藤蔓,至今仍在汉语的河岸上蔓延生长。

点评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葛藟》
"此诗三章叠咏,如葛藟之缠绵不尽,写尽寄人篱下者之悲凉。'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而终不得其顾惜,字字血泪,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河浒、河涘、河漘,空间之转换愈显漂泊之无依,正如屈子'沅湘流不尽'之恨。"

钱钟书《管锥编》论《葛藟》
"'亦莫我顾''亦莫我有''亦莫我闻',三叹而愈悲。世态炎凉,于称谓之亲疏间毕现。葛藟攀援而生,而人竟无枝可依,此庄子所谓'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者欤?"

程俊英《诗经译注》赏析
"以河畔葛藤的绵绵不绝,反衬流民之孤苦无告。'谓他人昆'而'莫我闻',尤见人情冷漠。后世杜甫'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正与此诗一脉相承。"

日本学者白川静《诗经研究》
"《葛藟》中植物的意象具有巫祝色彩,葛藟本是祈福避邪之物,在此却成为孤独的象征——当血缘纽带断裂,连神圣的植物也无法庇护流浪者,这是对周代宗法社会最哀婉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