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藟》以蔓生河畔的葛藤起兴,勾勒出一幅流民漂泊的凄楚画卷。考其创作背景,当属春秋时期社会剧烈动荡之际。彼时诸侯兼并战争频仍,苛政猛于虎,《左传》载"民溃"事件屡见不鲜,百姓为避战乱赋税而大规模流徙。
诗中"终远兄弟"三叠其叹,暗合《管子》"徙民就谷"的记载。流民离乡背井至他邦,竟需称陌路人为父母兄弟(谓他人父/母/昆),这种伦理关系的扭曲,恰是《汉书·食货志》所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的延伸——当生存成为奢望,连人伦尊严都成了可以典当的物件。
葛藟的意象尤为精妙,这种《诗经》中多次出现的蔓生植物(如《王风·葛藟》),在此既象征流民如藤蔓无依的生存状态,又暗喻宗法社会血缘纽带的断裂。郑玄笺注"兴民去其乡里"可谓的评,而"莫我顾/莫我有/莫我闻"的递进式咏叹,更将周代"比闾族党"社会结构崩解后的世态炎凉,凝练成永恒的生存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