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

2025年07月05日

涂山懿戚,妫汭崇姻。祠筵肇启,祭典方申。
礼以备物,乐以感神。用隆敦叙,载穆彝伦。

佚名

译文

涂山懿戚,妫汭崇姻
涂山的至亲,妫汭的尊贵姻缘
祠筵肇启,祭典方申
祭祀的筵席刚刚开始,祭典正庄严进行
礼以备物,乐以感神
礼仪周全备至,音乐感动神明
用隆敦叙,载穆彝伦
用以彰显深厚的情谊,承载肃穆的伦常

词语注释

涂山(tú shān):传说中大禹娶妻的地方,此处借指皇室姻亲。
妫汭(guī ruì):妫水弯曲处,舜的居地,象征高贵姻缘。
懿戚(yì qī):尊贵的亲戚。
肇启(zhào qǐ):开始。
彝伦(yí lún):常理,伦理纲常。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大唐的礼乐之光穿透千年时光帷幕。郊庙歌辞中的《褒德庙乐章·进德》,恰似一柄镶嵌着礼乐文明的玉如意,在武德九年的历史节点上折射出独特光芒。

高祖李渊诏令编撰的这组乐章,实为初唐政治生态的雅乐镜像。当太常少卿祖孝孙率吕才、张文收等乐官调试钟吕时,他们笔下的"涂山懿戚,妫汭崇姻"绝非寻常典故堆砌——大禹娶涂山女的圣王叙事,与舜帝妫汭联姻的德政传说,共同构筑起李唐王室"承尧绪舜"的合法性谱系。太庙祭坛上缭绕的香雾里,分明飘荡着新王朝对礼乐教化的深切期许。

"祠筵肇启,祭典方申"八字如编钟齐鸣,记载着武德年间重建礼制的盛况。《唐会要》卷九详载,高祖定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这组乐章正是配合"奠玉帛""酌献"等仪程的声诗载体。乐官们以"礼以备物,乐以感神"的创作理念,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转化为音律间的庄严节奏,使冰冷的礼器在歌诗中重新获得温度。

细究"用隆敦叙,载穆彝伦"的结句,可见贞观之治的先声。彼时房玄龄等正修《氏族志》,而乐章已先期奏响"敦叙九族"的政治理想。当编悬乐器按照"宫悬"旧制在褒德庙中列阵时,那些鎏金钟架上震颤的,实则是从周礼"六代之乐"延续而来的文明脉动。杜佑《通典·乐典》称其"斟酌南北,考以古音",恰道破这组歌辞融合南北文化的历史使命。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典雅的庙堂语言,构建出庄严而温情的祭祀场景。开篇"涂山懿戚,妫汭崇姻"化用大禹娶涂山氏、舜帝居妫汭的典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这种起笔"将上古贤君的德政婚姻作为精神图腾,赋予仪式以文明传承的厚重感"。

"祠筵肇启,祭典方申"二句,通过"肇启""方申"的时序递进,营造出仪式徐徐展开的流动感。学者葛晓音在《汉唐文学嬗变》中特别赞赏这种"以空间陈设与时间进程的交织,形成立体化的礼仪画卷"的表现手法。

下阕"礼以备物,乐以感神"堪称全篇警策,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为:"物质层面的礼器与精神层面的乐舞在此达成辩证统一,彰显唐代祭祀文化'器以藏礼,声以宣德'的特质。"对仗中"备"与"感"的动词运用,使静态的祭祀器物与动态的音乐感染力产生奇妙共振。

末句"用隆敦叙,载穆彝伦"升华主题,《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敦叙'语出《尚书》,'彝伦'源自《诗经》,诗人以经典互文构建伦理意境,使祭祀不再是形式化的礼仪,而成为维系人伦秩序的文明纽带。"这种将个体仪式上升至文明传承的写法,正是盛唐庙堂文学的精髓所在。

全篇四言八句如青铜编钟般庄重和谐,台湾学者柯庆明认为:"诗人将婚姻伦理、礼乐制度、人伦秩序三重意象熔铸于祭祀场景,形成'三叠式'意象结构,每联皆可独立成画,组合则成道德教化的立体长卷。"这种以仪式为表象、以教化为内核的创作手法,典型体现了唐代郊庙乐章"润色鸿业,寓教于颂"的艺术特征。

点评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以雍容典雅的庙堂气象,展现了唐代祭祀乐章"礼乐相济"的独特美学。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此作:"四言正格,金石铿锵,得《雅》《颂》遗韵",道出了其对先秦庙堂文学的承继。

"涂山懿戚,妫汭崇姻"二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批注:"用典如盐入水,既显夏禹、虞舜之德,复见婚姻之重"。以涂山氏佐禹治水、妫污二姓联姻的典故,将政治伦理融入婚姻意象,恰如《毛诗序》所言"厚人伦,美教化"。

中段"祠筵肇启,祭典方申"的仪式描写,近人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称其"节奏如钟磬递响,'肇''方'二字尤见祭祀进程的庄重感"。而"礼以备物,乐以感神"的辩证表述,钱钟书《管锥编》解为"物质与精神的二重奏,'备'字见器用之诚,'感'字得通神之妙"。

末联"用隆敦叙,载穆彝伦"八字,朱自清《诗言志辨》赞叹:"如太庙陈彝器,'隆''穆'二字双声叠韵,使伦理秩序具象为可触的礼器光华"。这种将人伦教化熔铸于声律的创作手法,恰印证了《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的艺术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