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采蘋

2025年07月05日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佚名

译文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哪里去采浮萍?在那南山溪水边。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哪里去采水藻?在那浅水沟渠旁。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用什么来盛装?有那圆篓和方筐。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用什么来烹煮?有那有脚锅和无脚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哪里来祭奠?宗庙祠堂窗户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谁来主祭行礼?有位虔诚的少女。

词语注释

蘋(pín):浮萍,一种水生植物。
藻(zǎo):水藻,水生植物。
行潦(háng lǎo):流动的积水,浅水沟。
筥(jǔ):圆形的竹筐。
湘(xiāng):烹煮。
锜(qí):有三只脚的锅。
釜(fǔ):无脚的锅。
奠(diàn):祭奠。
牖(yǒu):窗户。
尸(shī):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此处指主祭。
齐(zhāi):通“斋”,虔诚。
季女(jì nǚ):少女。

创作背景

《采蘋》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南涧的水畔泛起粼粼波光,蘋藻在流水中舒展青翠的叶片。这首收录于《诗经·召南》的古老歌谣,将我们带回三千年前周代宗庙祭祀的庄严场景。据《周礼·春官》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祭祀则供蘩蕴之菜",诗中采撷蘋藻的季女,正是周代祭祀文化中少女"尸祭"仪式的生动写照。

透过"维筐及筥""维锜及釜"的器物陈列,可见《礼记·祭统》所言"备物以将诚"的礼制精神。那些编织精细的竹器与青铜炊具,在斑驳的青铜铭文中亦能找到印证——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筥器,其纹饰与诗中"筥"的形制惊人相似。而"宗室牖下"的祭祀方位,恰与《仪礼·特性馈食礼》"祭于奥"的记载相合,牖下微光中飘散的蘋藻清香,承载着沟通人神的虔诚。

最动人的莫过于"有齐季女"的倩影。郑玄笺注云:"齐,敬也。季,少也。"这些未及笄的少女,身着素葛深衣,在《左传》记载的"涧溪沼沚之毛,可荐于鬼神"的古老信仰中,以最洁净的身心完成神圣的交接。当她们捧起盛满蘋藻的祭器,青铜鼎中升起的袅袅青烟,便化作连接天地人的精神纽带。这首诞生于礼乐文明初曙时分的诗篇,至今仍在水波摇曳间,传递着先民对自然与神灵最本真的敬畏。

赏析

《采蘋》以简净如白描的笔法,勾勒出先秦女子祭祀前的劳作图景。全篇通过连续九问九答的独特结构,形成明快的节奏韵律,恰似采蘋女子轻盈的脚步。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评点:"此诗叙本末始终极其明备,连用九'于以'字,如疾雨之打新荷"——那反复出现的问句,恰是远古祭仪庄重而活泼的回响。

诗中"蘋""藻"二物最堪玩味。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指出:"蘋藻皆水草之贱者,然可用于祭",道出祭祀不以物贵而以心诚的深意。南涧清流与行潦(流动的浅水)的意象相对,既见采摘场所的变换,又暗含"流水不腐"的洁净隐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强调"行潦之水最清",可见看似平常的采藻场景,实则是精神净化的仪式前奏。

那些朴素的器具尤见深趣。筐筥(方曰筐圆曰筥)的编织纹路,锜釜(有足曰锜无足曰釜)的青铜光泽,在问答中渐次浮现。汉代郑玄笺注:"器之质朴者,所以称季女之德",道出物与人之间的精神映照。当祭品最终安放于"宗室牖下"(宗庙窗下),阳光透过窗棂照亮祭器的瞬间,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

末句"有齐季女"四字如特写镜头,将仪式推向高潮。清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释"齐"为"斋",点明少女已进入斋戒的澄明心境。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赞叹:"季女未嫁而主祭,可见古之重幼教也",那捧着蘋藻的少女身影,既是礼仪的传承者,更是生命纯洁的象征。全诗在问答戛然而止处,留下千年不散的馨香——那是虔诚在岁月里发酵的味道。

点评

《采蘋》一诗,如清溪浣纱,素练横空,自有一种天然风致。王夫之《诗经稗疏》赞其"问答成章,叠用'于以',如贯珠累累,而古意盎然",恰道出此篇结构之妙。

"南涧之滨"四句,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为:"不事雕琢,自然雅澹,若不经意中正见精心结撰"。那涧畔溪藻的采撷,在平淡设问间铺陈出祭祀前庄重的准备仪式,如宋人罗大经所言"一草一木皆含至理"。

末章"宗室牖下"之句,尤得陈继揆《读风臆补》激赏:"季女主祭,端庄静好,恍见其纤手奉蘋藻,幽光映牖间"。钱钟书《管锥编》更点明其"以小见大"之旨:"采蘋藻之微物,行庙堂之重典,此先秦诗教所谓'温柔敦厚'者"。

全篇如汉乐府《江南》般复沓生姿,却另具宗庙肃穆之气。刘勰《文心雕龙》"六义环深"之评,于此诗可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