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武成王乐章·亚献终献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郊的武成王庙前香烟缭绕,钟磬和鸣。唐代的礼官们正以最庄重的"三献礼"祭祀太公望吕尚——这位被追封为武圣的周朝开国元勋。《亚献终献》作为郊庙歌辞中承启核心仪节的乐章,在青铜爵第二次与第三次举起时吟唱,其文字间流淌着唐人"以礼立国"的深沉寄托。
历史经纬中的礼乐重构
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敕令将吕尚祭祀升格为中祀,与孔子文庙形成"文武并祀"格局。据《大唐开元礼》记载,亚献、终献环节需"奏姑洗之均,舞干戚之舞",乐章文本由礼部侍郎贺知章等文臣精心锤炼。此时正值府兵制衰微、节度使崛起的转型期,统治者通过重构武庙礼乐,既追溯"周公制礼,太公制军"的周代传统,又暗含整饬尚武精神的现实诉求。
乐章文本的仪式密码
"贰觞以献,三变其终"直指《周礼》"三献"古制,青铜爵中的醴酒在日光下泛起琥珀色波纹,象征礼仪程式的层层递进。而"茅缩可致"化用《左传》"包茅缩酒"典故,楚人祭祀时以菁茅滤酒的传统,在此转化为对武德纯粹性的追求。史载天宝六载(747年)祭祀时,太常寺曾以五色土垒筑祭坛,乐章中"神歆载融"的"融"字,正暗合祭祀现场燎祭时青烟直上云天的景象。
乱世中的精神图腾
安史之乱后,武成王祭祀更添现实意味。德宗贞元二年(786年)重订乐章时,特别强化"拯溺除凶"的意象。《新唐书·礼乐志》揭示此时祭祀已非单纯仪式,而是成为"永绝兴戎"的政治宣言。当亚献官将笾豆中的黍稷高高举起,终献的编钟余韵在暮色中震颤,那个渴望再现"始神翊周"盛世的集体记忆,便在这十六字的金石之声中获得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