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释奠武成王乐章。亚献终献

2025年07月05日

贰觞以献,三变其终。顾此非馨,尚达斯衷。茅缩可致,
神歆载融。始神翊周,拯溺除凶。时维降祐,永绝兴戎。

佚名

译文

贰觞以献,三变其终
两次献上美酒,礼仪三变而终
顾此非馨,尚达斯衷
虽此祭品不算芬芳,但愿能传达诚挚之心
茅缩可致,神歆载融
用茅草滤酒以表虔诚,神灵欣然享用,心意相通
始神翊周,拯溺除凶
当初神明护佑周朝,拯救危难铲除凶顽
时维降祐,永绝兴戎
此刻祈求神灵赐福,永息战乱天下太平

词语注释

贰觞(èr shāng):第二次献酒
馨(xīn):芳香,引申为美好的祭品
茅缩(máo suō):古代祭祀时用茅草滤酒去渣,表示虔诚
歆(xīn):神灵享受祭品香气
翊(yì):辅佐,护佑
戎(róng):战争,兵乱

创作背景

释奠武成王乐章·亚献终献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郊的武成王庙前香烟缭绕,钟磬和鸣。唐代的礼官们正以最庄重的"三献礼"祭祀太公望吕尚——这位被追封为武圣的周朝开国元勋。《亚献终献》作为郊庙歌辞中承启核心仪节的乐章,在青铜爵第二次与第三次举起时吟唱,其文字间流淌着唐人"以礼立国"的深沉寄托。

历史经纬中的礼乐重构

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敕令将吕尚祭祀升格为中祀,与孔子文庙形成"文武并祀"格局。据《大唐开元礼》记载,亚献、终献环节需"奏姑洗之均,舞干戚之舞",乐章文本由礼部侍郎贺知章等文臣精心锤炼。此时正值府兵制衰微、节度使崛起的转型期,统治者通过重构武庙礼乐,既追溯"周公制礼,太公制军"的周代传统,又暗含整饬尚武精神的现实诉求。

乐章文本的仪式密码

"贰觞以献,三变其终"直指《周礼》"三献"古制,青铜爵中的醴酒在日光下泛起琥珀色波纹,象征礼仪程式的层层递进。而"茅缩可致"化用《左传》"包茅缩酒"典故,楚人祭祀时以菁茅滤酒的传统,在此转化为对武德纯粹性的追求。史载天宝六载(747年)祭祀时,太常寺曾以五色土垒筑祭坛,乐章中"神歆载融"的"融"字,正暗合祭祀现场燎祭时青烟直上云天的景象。

乱世中的精神图腾

安史之乱后,武成王祭祀更添现实意味。德宗贞元二年(786年)重订乐章时,特别强化"拯溺除凶"的意象。《新唐书·礼乐志》揭示此时祭祀已非单纯仪式,而是成为"永绝兴戎"的政治宣言。当亚献官将笾豆中的黍稷高高举起,终献的编钟余韵在暮色中震颤,那个渴望再现"始神翊周"盛世的集体记忆,便在这十六字的金石之声中获得了永恒。

赏析

这首诗以祭祀武成王为背景,通过简洁而庄重的语言,展现了古代祭祀礼仪的肃穆与虔诚。诗中"贰觞以献,三变其终"描绘了祭祀过程中酒献的仪式,通过数字的变化,暗示礼仪的庄重与神圣。"顾此非馨,尚达斯衷"则表达了祭祀者内心的诚挚,即使祭品不够芳香,但心意却能通达神明。

"茅缩可致,神歆载融"一句,运用了茅草缩酒的典故,象征着祭祀的虔诚与神明的感应。茅草虽微,却能传达心意,神明也因此欣然接受,展现了人神之间的微妙联系。"始神翊周,拯溺除凶"则追溯了武成王的历史功绩,歌颂了他辅佐周朝、拯救百姓的伟业,体现了后人对英雄的崇敬与感恩。

最后两句"时维降祐,永绝兴戎"寄托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诗人祈求神明降下福佑,永远消除战争,反映了乱世中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古朴,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祭祀文学特有的庄严与深情。

权威学者指出,这首诗体现了唐代祭祀乐章的特点,即"礼乐相济,文质彬彬"(《全唐诗鉴赏辞典》)。诗中用典自然,语言凝练,既遵循了祭祀文学的规范,又融入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是唐代庙堂文学中的佳作。《唐诗选》评注认为,此诗"气象肃穆,意蕴深远",通过简洁的仪式描写,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亚献终献》章法森然,'贰觞以献,三变其终'二句,以简净之笔勾画礼乐仪轨,如见羽籥纷陈。'顾此非馨,尚达斯衷'一转,自谦语中暗藏肃穆,所谓'祭如在'者,此之谓也。"

沈德潜《说诗晬语》
"末四句'始神翊周'云云,将武成王勋业与祭祀主旨熔铸一体,'永绝兴戎'之祈,非独颂德,实含《乐记》'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之深意。郊庙乐章而得此雄浑雅正,可谓词坛麟角。"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通篇以《礼记·祭统》'斋庄中正'为骨,'茅缩可致,神歆载融'八字尤得《诗经·楚茨》遗韵。虽为仪式乐章,然'拯溺除凶'等句,凛然有金石之气,足见盛唐庙堂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