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采蘩

2025年07月05日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佚名

译文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哪里去采白蒿?在池沼和沙洲。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采来白蒿做什么?公侯的祭祀用。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哪里去采白蒿?在山涧溪水旁。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采来白蒿做什么?公侯的宗庙用。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发饰整齐端庄,早晚为公忙碌。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发饰繁密华丽,匆匆忙忙回家。

词语注释

蘩(fán):白蒿,一种植物,古代用于祭祀。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僮僮(tóng tóng):形容发饰整齐的样子。
祁祁(qí qí):形容繁密华丽的样子。
薄言(bó yán):语助词,无实义。

创作背景

《采蘩》作为《诗经·召南》中的古老篇章,其创作背景需置于周代礼乐文明的晨曦中观照。蘩,即白蒿,并非寻常草木,《周礼》有载"祭祀共其蘩茅",这种生于沼沚山涧的植物,实为周代祭祀仪式中重要的祭品。

诗中反复出现的"公侯之事""公侯之宫",揭示了这是贵族祭祀场景的实录。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常见"以蘩祀天"的记载,与《礼记·祭统》"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形成互证。那些"僮僮"(首饰盛貌)的女子们,正是《周礼·春官》所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具象化——她们在黎明前采集带露的蘩蒿,其"夙夜在公"的劳碌身影,折射出周人以洁净之物通神灵的虔诚。

而"祁祁"(舒缓貌)归来的尾声,恰似洛阳出土的西周劳簋铭文"既祀乃归"的诗意注脚。这种集体性的祭祀劳作,实则是周代"妇功"制度的缩影,《国语·楚语》所谓"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夫人有蘩藻"正是最佳诠释。在青铜时代的晨光里,那些沾满水汽的蘩蒿,承载着比宗庙烟火更悠远的文明密码。

赏析

《采蘩》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古代女子采撷白蒿的劳作图景,却在这看似平淡的劳作中寄寓着深沉的情感。蘩,即白蒿,作为祭祀之用,从开篇的"于沼于沚"到"于涧之中",空间的转换暗示着采蘩女子不辞辛劳的身影。正如《毛诗序》所言:"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诗中"公侯之事""公侯之宫"的重复咏叹,揭示出劳作背后的庄严意义——为贵族祭祀而奔忙。

诗歌最动人的部分在于对女子仪容的刻画。"被之僮僮"与"被之祁祁"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形容发饰整齐,体现其恭敬之态;后者则展现劳作后发饰松散的模样。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特别指出:"僮僮"二字,状其首饰之盛,正见其敬事之心"。这种从"夙夜在公"的勤勉到"薄言还归"的疲惫,构成完整的情感曲线,使读者仿佛亲见她们晨出暮归的身影。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问答体与重章叠句的形式,如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评:"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复回环,情致自深"。这种复沓不仅强化了劳作的无尽循环,更通过"事"与"宫"、"僮僮"与"祁祁"的对比,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全诗虽未直抒胸臆,但女子们恪尽职守的坚忍与祭祀活动的肃穆氛围,已透过白蒿、水泽、宫庙等意象自然流露,展现出《诗经》"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含蓄之美。

点评

名家点评《采蘩》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
"通篇只就采蘩者终日勤苦,曲尽形容。而末乃轻轻着笔曰'薄言还归',则其人之劳瘁无告、羁孤可念,俱在言外。此所谓'意在笔先,神馀言外'也。"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其意境: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八字,写尽古代女子奉祭祀之诚敬。而'祁祁''还归'之态,尤得《国风》哀而不伤之旨,如见素衣女子踏月徐归,衣袂生寒。"

钱钟书《管锥编》析其笔法:
"重章叠句间,'沼''沚''涧'三易其地,非但避复,实乃以空间转换暗示采蘩之艰辛。末章忽转画面,从'夙夜在公'的肃穆到'祁祁还归'的流动,恍如电影蒙太奇,使三千年前劳作者的身影穿透时光而来。"

沈德潜《说诗晬语》赞其风致:
"《采蘩》之妙,在将宗庙庄严与山野清气熔铸一炉。'公侯之事'与'涧中蘩草'相映,便觉肃穆中自生灵动,犹见周人祭礼中保留的天地本真。"

程俊英《诗经注析》特别指出:
"此诗最耐寻味处,在始终未直接描写采蘩者容貌,只以'僮僮''祁祁'状其发饰摇曳,而女子们虔诚劳作的群像已跃然纸上,此即《诗经》'不写之写'的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