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大哉至德,允兹明圣。格于上下,聿遵诚敬。
嘉乐斯登,鸣球以咏。神其降止,式隆景命。

佚名

译文

大哉至德,允兹明圣
伟大啊,至高无上的美德,确实彰显出圣明的光辉
格于上下,聿遵诚敬
通达于天地之间,始终遵循虔诚与恭敬
嘉乐斯登,鸣球以咏
美好的音乐在此奏响,玉磬和鸣以歌颂
神其降止,式隆景命
愿神灵降临于此,以昌盛这美好的天命

词语注释

允兹(yǔn zī):确实如此
格于(gé yú):通达于
聿(yù):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鸣球(míng qiú):古代玉磬,一种打击乐器
式隆(shì lóng):使昌盛

创作背景

暮色低垂的长安城内,太庙的琉璃瓦映着最后一缕残阳。开元盛世的钟鼓声里,《享太庙乐章·肃和》的雅乐正随编磬清越之声缓缓升起。这支郊庙乐章诞生的贞观年间,唐太宗以"功成作乐"的礼乐思想,命祖孝孙重定大唐雅乐体系,每一音律皆承载着"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深意。

"大哉至德"四字如青铜编钟轰鸣,道出对先王功德的至高礼赞。太庙石阶前,礼官执羽籥而舞的身影与《周礼·春官》"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的记载重叠。所谓"鸣球以咏",正是《尚书·益稷》"戛击鸣球"的古礼再现,玉磬之声应和着"神其降止"的虔诚祈愿,将"敬天法祖"的礼乐精神凝练成金声玉振的十四韵。

当"式隆景命"的尾韵消散在篆香缭绕的殿宇间,我们仍能触摸到唐人用音律构筑的精神世界——那里有《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宇宙观照,更蕴含着贞观君臣以礼乐致太平的政治理想。这支看似庄严肃穆的庙堂乐章,实则是盛唐气象在音声维度上的永恒定格。

赏析

这首《肃和》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开篇"大哉至德"如黄钟大吕,用《论语》"泰伯篇"中赞颂尧帝的典故,将祭祀对象的道德高度与天地并立。"允兹明圣"四字凝练如金文铭刻,既是对主祭者的礼赞,又暗含《尚书》"允执厥中"的政治理想。

诗中"格于上下"化用《尚书·尧典》"格于上下"的句式,却通过"聿遵诚敬"的转承,将古典礼制转化为动态的仪式现场。吴相洲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指出,此句"以空间纵向维度展现精神超越的路径",而"鸣球以咏"的玉磬意象,恰似《礼记·乐记》所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的具象呈现。

"神其降止"的祈使句式,延续了《诗经·周颂》"神保是格"的召唤传统。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推崇此联:"'降止'与'景命'形成虚实相生的张力,祭祀者的虔诚与神明的威仪在动词'式隆'中达成微妙的平衡"。尾句"式隆景命"暗含《诗经》"仪式刑文王之典"的句式基因,却通过"景命"这个《大雅》中象征天命的意象,将个体祭祀升华为王朝正统性的确认。

全诗在四十字中完成从道德颂赞到仪式展演,最终抵达政治隐喻的三重升华。霍松林在《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中评价此诗:"以青铜器般的文字质感,铸造出初唐庙堂文学特有的庄严气象,在《雅》《颂》传统与时代精神之间建立起精确的美学对应。"每个意象都是经过礼制淬炼的符号,每处用典都成为连接古今的神圣通道。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篇曰:
    "肃和之章,庄雅浑成,'格于上下'四字,已尽天地之诚敬。'鸣球以咏'句,尤见庙堂金石之音,非深于礼者不能道。"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其气象:
    "大哉至德'发端如黄钟大吕,肃穆之气扑面。郊庙之作,贵在简而能赅,此篇'聿遵诚敬'一语,直抵千言颂祷。"

  3. **近代·王国维《观堂集林》**以礼乐视角析之:
    "《肃和》之妙,在'嘉乐斯登'二句。乐以象德,球以协律,周礼'以乐致神'之旨,于此七字中宛然可见。"

  4. **当代·叶嘉莹《古典诗歌讲录》**特赏其结构:
    "前四句崇德,后四句呈乐,'神其降止'承转处如云开月现,'式隆景命'结得端严而有余韵,诚庙堂诗中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