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防有鹊巢

2025年07月05日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佚名

译文

防有鹊巢
堤岸上怎会有鹊巢
邛有旨苕
土丘上怎会长美苕
谁侜予美
谁在欺骗我的爱人
心焉忉忉
我心忧愁难安
中唐有甓
庭中道路铺砖瓦
邛有旨鷊
土丘上怎生绶草
谁侜予美
谁在欺骗我的爱人
心焉惕惕
我心惶恐不安

词语注释

邛(qióng):土丘
旨苕(zhǐ tiáo):美味的苕草
侜(zhōu):欺骗
忉忉(dāo dāo):忧愁的样子
甓(pì):砖瓦
鷊(yì):绶草,一种植物
惕惕(tì tì):惶恐不安的样子

创作背景

《防有鹊巢》这首诞生于《诗经·陈风》的古老歌谣,恰似一枚镌刻着忧思的青铜镜,映照出先秦时代特有的情感纹路。据《毛诗序》所载,此诗作于陈宣公时期(公元前692-前648年),那个礼乐制度渐趋崩解的时代,诸侯国内部倾轧如同暗潮涌动。

当我们将"防有鹊巢,邛有旨苕"的意象置于周代建筑规制中审视,便发现其中暗藏玄机。"防"本指堤坝,却反常地出现鹊巢;"邛"乃土丘,本不宜生长美味的苕草。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错位描写,恰似《左传》记载的陈国宫闱之乱——本应稳固的礼法秩序被僭越,如同鹊鸟在堤岸筑巢般荒诞。郑玄笺注中特别指出,这种"物失其性"的隐喻,正是对谗言惑君的隐晦批判。

诗中反复出现的"谁侜予美"(谁在欺骗我的爱人),其情感张力与《楚辞·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考古发现的战国楚简中,"侜"字常与"谗"字并用,暗示着当时贵族阶层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那"忉忉""惕惕"的心跳声,不仅是个人情感的震颤,更是一个时代集体焦虑的律动。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中唐有甓"(庭院通道铺着砖瓦)的细节,与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陶制地砖相互印证。这种本应象征尊贵的建筑规制,在诗中却成为猜疑滋生的场所,恰如《礼记·坊记》所警示的"君子之道,辟则坊与",道出了礼制防闲与人情纠葛的永恒矛盾。

赏析

这首以"忧谗"为主题的古老诗篇,通过反常意象的并置构建出一个充满心理张力的艺术世界。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精准指出:"此诗忧谗无疑,意当时必有小人设谋倾陷者。"诗人以"防有鹊巢"这一反自然现象起兴,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鹊巢于木,今言防有鹊巢,犹言堤防上有树木,此必无之事也。"

诗中两组矛盾意象极具震撼力:河堤上出现本应在树梢的鹊巢,土丘上长出本应生长在低湿处的苕草;庭院道路铺着本应砌墙的砖瓦,高地上生长着本应生于湿地的绶草。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评曰:"物失其常,喻谗言之惑人。"这种空间错位的意象组合,恰如诗人被谗言扰乱的心绪,在现实与荒诞之间摇摆不定。

"谁侜予美"的诘问在每章重复出现,程俊英《诗经注析》认为:"'予美'既可指爱人,也可指贤臣,这种模糊性正体现了诗人被谗言包围的惶惑。"动词"侜"(欺骗)的使用,配合"忉忉""惕惕"这类双声连绵词,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云:"状忧思之深切,如闻其叹息之声。"这种复沓结构产生的韵律,恰似诗人辗转反侧的焦虑心跳。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赞赏其象征手法:"鹊巢、旨苕等物象,皆成为心理投影的屏幕。"而朱熹《诗集传》的解读更为深刻:"非特有防患之意,亦见其忧之深而虑之远也。"这种忧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政治生态中"谗言如浪"的深刻认知,使诗歌超越了个人抒情,具有了普遍的社会批判意义。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不可见的心理创伤,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反常物象。方玉润谓之"忧思之奇想",这种以空间错位喻心理失衡的手法,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感染力,让两千多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精神颤栗。

点评

此诗以婉约之笔写忧谗之思,陈继揆《读风臆补》评曰:"通篇皆忧谗之词,却只就眼前景物指点,而忧谗之意自见。鹊巢本在木,今言'防有';苕生高阜,今言'邛有'——此正诗人托物寄兴之妙。"

吴闿生《诗义会通》更点出其艺术特质:"'谁侜予美'二句,凭空发问,惝恍迷离之致。末章'惕惕'较首章'忉忉',忧思愈深矣。全篇不著一'谗'字,而谗构之象如在目前。"

方玉润《诗经原始》则道破其情感内核:"此诗忧惧之情,以倒折之笔出之。鹊巢本应栖木,苕草岂生丘壑?物之失所,犹人之遭谗,'心焉忉忉'四字,直将辗转不寐之状描摹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