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頍弁》一诗,载于《诗经·小雅》,其词婉转悱恻,如寒泉咽石,道尽周代贵族宴饮背后的时代哀音。考其创作背景,当在西周末年"二王并立"的动荡时期,幽王失道,申侯引犬戎破镐京,平王东迁之际。彼时王纲解纽,诸侯离心,旧日宗亲宴饮之乐,已成末世悲歌。
诗中"有頍者弁"三复其辞,贵族皮帽高耸的华美意象下,暗藏"死丧无日"的惊惶。郑玄笺注此诗"刺幽王暴戾,亲戚相怨",朱熹《诗集传》更点明"此燕兄弟亲戚之诗"。当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终致社稷倾覆,那些曾执弁赴宴的贵族们,在"如彼雨雪"的肃杀中,终悟"无几相见"的苍凉。
"茑与女萝"之比尤见深意。毛传释此"喻诸公非自有尊,托王之尊",恰似寄生植物依附松柏。周室衰微,诸侯犹勉强维系宗法礼仪,然宴席间"兄弟甥舅"的亲昵称谓,终不抵"先集维霰"的政治寒潮。方玉润《诗经原始》谓此诗"忧危之念切,而死亡之惧深",正是对末世宴饮最痛彻的注脚。
此诗以华筵起笔,以死丧作结,三章层层递进,将周代贵族"乐酒今夕"的及时行乐与"君子维宴"的宗法崩解熔铸一炉。其价值不仅在文学,更在史笔——青铜器铭文中的钟鸣鼎食,在此化作《诗经》里最哀艳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