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鸱鸮

2025年07月05日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佚名

译文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猫头鹰啊猫头鹰,你已抓走我幼子,别再毁坏我的巢。
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我含辛茹苦,养育孩子多艰辛。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趁着天晴无雨时,剥取桑根皮,修整窗和门。
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如今树下的人们,谁还敢来欺负我?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我的手已疲惫,还要采摘芦花。
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我积攒茅草,嘴也累坏了,却说我没有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
我的羽毛稀疏,尾巴枯焦,巢穴摇摇欲坠。
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风雨中飘摇不定,我只能惊恐哀鸣!

词语注释

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诗中象征强暴者。
鬻(yù)子:养育孩子。鬻,养育。
闵(mǐn):忧伤,怜恤。
迨(dài):趁着。
彻(chè):剥取。
绸缪(chóu móu):修补,修缮。
拮据(jié jū):手因劳累而不灵活。
捋荼(luō tú):采摘芦花。荼,芦花。
卒瘏(zú tú):嘴因劳累而病。卒,同“悴”,憔悴;瘏,病。
谯谯(qiáo qiáo):羽毛稀疏的样子。
翛翛(xiāo xiāo):羽毛枯焦的样子。
翘翘(qiáo qiáo):危险不稳的样子。
哓哓(xiāo xiāo):惊恐的叫声。

创作背景

《鸱鸮》作为《诗经·豳风》中的幽邃篇章,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初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历史节点。据《尚书·金縢》与《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武王驾崩后,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等宗室散布"周公将不利于孺子"的流言,引发政治动荡。这首托物言志的禽言诗,正是周公以鸱鸮(猫头鹰)喻政敌、以哀鸣的母鸟自况的苦心孤诣之作。

诗中"既取我子,无毁我室"的凄厉呼号,暗喻三监之乱中管蔡勾结殷商遗民叛乱的危局。"绸缪牖户"的未雨绸缪,对应《史记》中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勤勉形象。而"予口卒瘏""予维音哓哓"的泣血之诉,恰似《孟子》所载"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后的心力交瘁。司马迁笔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的密谈场景,与诗中"今女下民,或敢侮予"的忧愤形成跨时空的互文。

这只羽毛凋零(谯谯)、尾羽枯焦(翛翛)的孤鸟,实则是《尚书大传》中"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的周公化身。当我们在青铜器何尊"余其宅兹中国"的铭文与《鸱鸮》"风雨所漂摇"的吟咏间往返凝视,便能触摸到三千年前那个在惊涛骇浪中筑巢的孤独身影——他以诗为盾,在雅颂的庙堂乐章外,为后世留下了一阕用血泪黏合羽毛的政治寓言。

赏析

《鸱鸮》以禽鸟寓言折射人间悲辛,其意象之精警、情感之沉痛,堪称《诗经》中最具象征深度的篇章之一。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通篇哀痛迫切,直似孤禽泣诉,闻者足悲。"

一、鸱鸮意象的双重隐喻
猫头鹰(鸱鸮)在诗中既是实指猛禽,更是强暴力量的象征。明代戴君恩《读风臆评》指出:"'取子''毁室'四字,已写尽弱肉强食之惨",揭示出被掠夺者的双重创伤——不仅失去幼子,连生存根基也遭威胁。这种"巢倾卵覆"的危机感,与《尚书·金縢》记载的周公处境形成互文,使鸟的哀鸣暗含政治流亡者的忧惧。

二、筑巢行为的生命史诗
"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八字,被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赞为"化工之笔"。诗人以极简笔墨勾勒出三个震撼画面:

  1. 啄取桑根的艰辛("手拮据")
  2. 收集茅花的执着("捋荼")
  3. 喙部磨伤的惨状("口卒瘏")
    这种"以细节见洪荒"的写法,将微末生命的顽强抗争提升至史诗高度。近人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特别强调"蓄租"(积聚材料)与"未有室家"的对比,认为其展现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困境。

三、风雨飘摇的终极焦虑
末章五组叠词连用,构成中国文学最早的"创伤书写"范本。宋代朱熹《诗集传》注意到"谯谯(羽毛枯焦)""翛翛(尾羽凋零)""翘翘(危巢欲坠)"形成的视觉链条,最终在"哓哓"的惊叫声中达到情感顶点。台湾学者马持盈《诗经今注今译》将此解读为:"当生理创伤(羽残尾秃)转化为存在性危机(无家可归),哀鸣就成为了抵抗沉默的最后武器。"

四、超越时代的永恒共鸣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指出,该诗开创了"以物喻情"的抒情传统:"后世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鸟啼》等作,皆可视为对《鸱鸮》美刺精神的遥远回应。"这种将个人苦难升华为普世关怀的写法,使三千年前的鸟啼至今仍叩击着读者心扉。

点评

名家点评

《鸱鸮》一诗,以鸟喻人,其辞悲苦,其情恳切,可谓"哀鸣中见刚毅,困厄里显坚韧"。清人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评曰:"通篇哀痛迫切,直似血泪迸出,令人不忍卒读。然细味之,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犹存忠厚之旨。"此论极是。诗中"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八字,道尽父母为子女劬劳之状,字字锥心。

近人钱钟书先生于《管锥编》中独标新解:"'予手拮据'以下五句,连用四'予'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所谓'穷而后工'者,非独诗家为然,即此小鸟之自诉,亦复如是。"此评点出诗中叠字运用之妙,将鸱鸮筑巢之艰辛刻画入微。

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论及此篇,然其"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正可移评此诗。"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二句,羽凋尾敝之象,实乃心力交瘁之写照。末句"予维音哓哓",以声结情,余音袅袅,恰如朱熹《诗集传》所言:"忧患之馀,恐惧之至,而其言益工。"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以小见大。一只小鸟的哀鸣,竟道出天下父母共通之情。近人闻一多谓之"原始生命力的悲壮抗争",可谓的评。其艺术魅力,正在于将个体苦难升华为普遍的人类经验,使千年以下读者,犹能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