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鸮》作为《诗经·豳风》中的幽邃篇章,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初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历史节点。据《尚书·金縢》与《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武王驾崩后,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等宗室散布"周公将不利于孺子"的流言,引发政治动荡。这首托物言志的禽言诗,正是周公以鸱鸮(猫头鹰)喻政敌、以哀鸣的母鸟自况的苦心孤诣之作。
诗中"既取我子,无毁我室"的凄厉呼号,暗喻三监之乱中管蔡勾结殷商遗民叛乱的危局。"绸缪牖户"的未雨绸缪,对应《史记》中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勤勉形象。而"予口卒瘏""予维音哓哓"的泣血之诉,恰似《孟子》所载"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后的心力交瘁。司马迁笔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的密谈场景,与诗中"今女下民,或敢侮予"的忧愤形成跨时空的互文。
这只羽毛凋零(谯谯)、尾羽枯焦(翛翛)的孤鸟,实则是《尚书大传》中"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的周公化身。当我们在青铜器何尊"余其宅兹中国"的铭文与《鸱鸮》"风雨所漂摇"的吟咏间往返凝视,便能触摸到三千年前那个在惊涛骇浪中筑巢的孤独身影——他以诗为盾,在雅颂的庙堂乐章外,为后世留下了一阕用血泪黏合羽毛的政治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