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宗祀昊天乐章。舒和

2025年07月05日

已陈粢盛敷严祀,更奏笙镛协雅声。
璇图宝历欣宁谧,晏俗淳风乐太平。

佚名

译文

已陈粢盛敷严祀
已经摆好丰盛的祭品,庄严的祭祀正在举行
更奏笙镛协雅声
又奏响笙与大钟,和谐的音乐庄严典雅
璇图宝历欣宁谧
美好的国运令人欣喜安宁
晏俗淳风乐太平
风俗淳朴,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词语注释

粢盛(zī chéng): 古代祭祀时用的谷物
笙镛(shēng yōng): 笙是一种管乐器,镛是大钟
璇图(xuán tú): 璇指美玉,图指版图,喻指美好的国运
宝历(bǎo lì): 指国运、朝代的年数
晏俗(yàn sú): 安定的风俗
淳风(chún fēng): 淳朴的风气

创作背景

宗祀昊天乐章·舒和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城,太常寺的乐工正调试着青铜编钟的音律,檐角铁马在春风中叮咚作响。开元十三年的这场昊天上帝祭祀,是唐玄宗泰山封禅后最重要的国家仪典。张说奉敕撰写的这组乐章,此刻正由三百六十名舞佾在圜丘坛上缓缓展开。

"已陈粢盛敷严祀"句中的黍稷馨香,源自《周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古老传统。太庙中陈列的珪璧在烛火中泛着幽光,恰如《大唐开元礼》记载的"奠玉帛"环节——那盛在髹漆笾豆里的玄酒明水,映照着星坛四周竖立的十二辰旗。

当笙镛雅乐在圜丘三层坛上响起时,乐悬配置严格遵循着"宫悬四面"的周制。太乐令手中的相仪木划过天际,七十二管凤箫应和着《舒和》的节奏,这让我想起敦煌P.3840卷子记载的"奏姑洗之羽,歌南吕之宫"的调式规则。

"璇图宝历"四字暗合《河图》《洛书》的祥瑞,玄宗御注《道德经》颁行天下的墨香尚未散尽。那些在朱雀大街跳着《九功舞》的胡旋女,她们的蹙金舞衣上还沾着西域的沙尘——这是开元全盛日才有的气象,当龟兹乐与雅乐在圜丘下交融时,《唐会要》记载的"三载一祫,五载一禘"的礼制,已然化作了晏俗淳风的太平图景。

史官在《起居注》里记下这个清晨:"皇帝服大裘冕,升坛奠献。"而《舒和》乐章的音符,正随着燔柴炉里的青烟升向苍穹,那些鎏金编钟上的蒲纹,还在诉说着《诗经·周颂》时代就存在的,人与上天的对话。

赏析

这首《中宗祀昊天乐章·舒和》以雍容典雅的笔触,展现了唐代祭祀昊天上帝时的庄重与祥和。全诗四句,层层递进,将礼乐之盛、社稷之安、民风之淳融为一体,堪称盛唐气象的微缩画卷。

首句"已陈粢盛敷严祀"以祭祀器具的陈列开篇,"粢盛"指盛放在祭器中的谷物,《礼记·祭统》有言"粢盛丰备,孝子之心也",此处既体现祭祀的隆重,又暗含对天地的虔诚。次句"更奏笙镛协雅声"转入听觉描写,笙镛并奏的雅乐令人想起《周礼·春官》"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礼乐交融的场面跃然纸上。这两句通过"已陈""更奏"的递进关系,形成时空上的纵深感,正如程千帆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所评:"器物与乐声的铺排,构建起天人感应的神圣场域。"

后两句笔锋转向政治清明的赞颂。"璇图宝历"喻指天子版图与国运历数,班固《西都赋》曾有"璇图丽天"之句,此处化用既显皇家气派,又暗合昊天崇拜;"晏俗淳风"则化用《诗经·唐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淳朴意境。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编年史》中指出:"诗人将祭祀场景自然过渡到太平景象,体现'神人以和'的儒家理想。"末句"乐太平"三字尤其精妙,既是对前文的总结,又以口语化的表达消解了庙堂文学的板滞,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诗的雍容中总带着活泼的生气"。

全诗最动人的是其意象群的精心构筑。从祭器到乐声,从星图到民风,诗人将物质与精神、天上与人间编织成有机整体。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盛赞这种写法:"以有限器物写无限神思,正是唐人祭祀诗独到之处。"而"欣宁谧"与"乐太平"的情感呼应,更使庄严的祭祀洋溢着人间的温情,这种"敬而不畏,亲而不亵"的情感尺度,正是盛唐宗教诗歌的典型特征。

点评

《宗祀昊天乐章·舒和》以雍容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祭祀昊天上帝的庄严场景。诗中"已陈粢盛敷严祀"一句,展现了祭品丰洁、礼仪肃穆的祭祀场面,**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曰:"'粢盛'二字,尽显祭祀之诚敬,字字如见其诚"。

"更奏笙镛协雅声"一句,通过音乐意象烘托出祭祀的庄严氛围,**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笙镛雅奏,不着一字而庙堂气象全出,此盛唐气象之遗响也"。后联"璇图宝历欣宁谧,晏俗淳风乐太平",以典丽的辞藻歌颂太平盛世,**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录中称:"'璇图''晏俗'之对,既见天家气派,又含黎民之乐,得颂体之正而不失其真"。

全诗四句二十八言,却完整呈现了祭祀的庄严、音乐的和谐与天下的太平,**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特别指出:"此诗深得《诗经》颂体精髓,在简练的句式里既保持了祭祀文学的庄严性,又透露出时代特有的从容气度,实为唐代祭祀乐章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