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明

2025年07月05日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

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眷眷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

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佚名

译文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明亮的上天啊,光辉普照大地。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我远征向西,来到这荒凉的边野。
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二月初的吉日出发,历经寒暑交替。
心之忧矣,其毒大苦。
心中忧愁啊,如毒药般苦涩。
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思念那共事的友人,泪水如雨落下。
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难道不想归去?只怕陷入罪网!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
当初我出发时,岁月刚刚更新。
曷云其还?岁聿云莫。
何时才能归来?一年又将结束。
念我独兮,我事孔庶。
想我孤独一人啊,事务繁多。
心之忧矣,惮我不暇。
心中忧愁啊,疲惫无暇喘息。
念彼共人,眷眷怀顾!
思念那共事的友人,深情回望!
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难道不想归去?只怕招来责罚。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
当初我出发时,天气正暖和。
曷云其还?政事愈蹙。
何时才能归来?政事愈发紧迫。
岁聿云莫,采萧获菽。
一年又将结束,采蒿收豆忙。
心之忧矣,自诒伊戚。
心中忧愁啊,自寻烦恼。
念彼共人,兴言出宿。
思念那共事的友人,夜不能寐。
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难道不想归去?只怕世事无常。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
唉,君子啊,莫要贪图安逸。
靖共尔位,正直是与。
安守你的职位,正直为人。
神之听之,式穀以女。
神明听到这些,会赐你福禄。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唉,君子啊,莫要贪图安闲。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安守你的职位,崇尚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明听到这些,会赐你大福。

词语注释

艽野(jiāo yě):荒凉的边远之地。
徂(cú):往,去。
罟(gǔ):网,比喻法网或罪责。
聿(yù):助词,无实义。
奥(yù):通“燠”,温暖。
蹙(cù):紧迫,急促。
诒(yí):遗留,带来。
戚(qī):忧愁,悲伤。
式穀(shì gǔ):赐予福禄。
介(jiè):给予,赐予。
景福(jǐng fú):大福。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册《诗经》在竹简上泛着幽光。这首被后世题为《小明》的诗篇,正从西周晚期的烽烟中缓缓浮现。当是时也,王纲解纽,猃狁侵边,那些被称作"共人"的官吏们,正背负着王朝最后的体面,在荒芜的艽野间踽踽独行。

青铜簋上的饕餮纹渐渐褪色时,诗人正望着二月凛冽的星斗。"明明上天"四字劈空而来,恍若周原甲骨上灼裂的卜辞。史官们曾在《竹书纪年》中记载,懿孝之际"王室多故",那些被迫"征徂西"的官吏,在陇山以西的寒暑交替里,将《尚书·尧典》"光被四表"的荣光,化作了"涕零如雨"的个体悲鸣。

细读"畏此罪罟"三章,可见青铜铭文向竹简墨迹的嬗变轨迹。西周中期《毛公鼎》尚有"夙夕敬念王畏不暏"的庄重,而此刻的诗人却颤抖着写下"自诒伊戚"。当金文中的"共人"(恭谨之人)在《周礼》里变成具体职官,这些怀揣玉璋的君子们,已在"政事愈蹙"的压迫下,把宗庙雅乐哼成了带血的小调。

最动人的光芒闪烁在末章箴言里。"靖共尔位"的告诫,恰与近年出土的清华简《耆夜》中周公诫勉相应和。但诗人终究在"介尔景福"的祝祷中泄露了天机——那些西周早期青铜器上频繁出现的"永宝用"祝愿,至此已沦为纸上的墨渖。考古学家发现,这个时期的墓葬礼器正在急剧减少,就像诗中"采萧获菽"的记载,将《豳风·七月》的农事诗,改写成了末世生存指南。

当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战国银器映亮《小明》的尾声时,我们忽然读懂了这个穿越三百年的隐喻:从"明明上天"到"神之听之",周人终于把对苍穹的凝视,转向了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

赏析

这首《小明》以征夫口吻展开,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构建了一幅苍凉深沉的思归画卷。诗中"明明上天,照临下土"的宏大起笔,正如朱熹在《诗集传》中所言:"以天地之光明,反衬下土之幽暗",形成强烈的空间张力。

意象的层递之美贯穿全篇:

  • "艽野"的荒芜与"寒暑"的交替,构成时空双重压迫
  • "涕零如雨"的具象化表达,将无形忧思化为可感的水意象
  • "采萧获菽"的农事描写,暗含《郑笺》"岁晚物成,而人不得归"的悲凉

情感呈现三重转折的复沓结构:

  1. "畏此罪罟"展现法制压迫下的恐惧
  2. "畏此谴怒"转向对权威的敬畏
  3. "畏此反覆"则深化为对命运无常的忧虑 这种递进式抒情,恰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评:"三章三转,愈转愈深"

末章"嗟尔君子"的规劝,实为苦闷的升华。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指出:"此乃忧极而反言正也"。诗人通过"神之听之"的宗教式表达,完成从个人哀怨到道德自勉的精神超越。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矛盾心理的精准捕捉

  • "岂不怀归"的连续叩问
  • "自诒伊戚"的自我剖析
  • "眷眷怀顾"的深情回望 这种心理描写,使作品超越了简单思乡主题,达到《毛诗序》所言"大夫悔仕于乱世"的深刻境界。

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此诗章法绝类《小雅·采薇》,然"涕零如雨""眷眷怀顾"等句,尤见沉郁。词人将征夫之悲、仕宦之艰糅作一团,如寒夜萧艾,苦涩中自生芬芳。"畏此罪罟""畏此谴怒"二叹,非独怨诽而不乱,更得《离骚》"恐修名之不立"之神髓。

钱钟书《谈艺录》论
"自诒伊戚"四字最耐咀嚼,盖忧患之来,半由外力,半由心造。诗中"共人"意象,似实似虚,或为同僚,或为故我,恍惚间竟与"靖共尔位"之君子形成镜照,此正屈子"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之变调也。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
通篇以"岂不怀归"为眼目,三复其言而意转深。初畏刑网,再惧君怒,终恐世途反覆,层层剥笋见心。末章忽作庄语,"神之听之"云云,非教化套话,实是蘸着血泪写就的自我宽解——正如陶公《饮酒》"积善云有报"之叹,苦酒入喉,翻作金声玉振。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析
时间的叠印堪称奇绝:"二月初吉"与"岁聿云莫"并置,"日月方除"同"政事愈蹙"交织,使线性流逝的焦虑凝固成永恒的困局。西方读者或可从中品出卡夫卡式的荒诞,但东方式的"忧"始终保持着对道德秩序的敬畏,这种张力成就了诗的经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