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册《诗经》在竹简上泛着幽光。这首被后世题为《小明》的诗篇,正从西周晚期的烽烟中缓缓浮现。当是时也,王纲解纽,猃狁侵边,那些被称作"共人"的官吏们,正背负着王朝最后的体面,在荒芜的艽野间踽踽独行。
青铜簋上的饕餮纹渐渐褪色时,诗人正望着二月凛冽的星斗。"明明上天"四字劈空而来,恍若周原甲骨上灼裂的卜辞。史官们曾在《竹书纪年》中记载,懿孝之际"王室多故",那些被迫"征徂西"的官吏,在陇山以西的寒暑交替里,将《尚书·尧典》"光被四表"的荣光,化作了"涕零如雨"的个体悲鸣。
细读"畏此罪罟"三章,可见青铜铭文向竹简墨迹的嬗变轨迹。西周中期《毛公鼎》尚有"夙夕敬念王畏不暏"的庄重,而此刻的诗人却颤抖着写下"自诒伊戚"。当金文中的"共人"(恭谨之人)在《周礼》里变成具体职官,这些怀揣玉璋的君子们,已在"政事愈蹙"的压迫下,把宗庙雅乐哼成了带血的小调。
最动人的光芒闪烁在末章箴言里。"靖共尔位"的告诫,恰与近年出土的清华简《耆夜》中周公诫勉相应和。但诗人终究在"介尔景福"的祝祷中泄露了天机——那些西周早期青铜器上频繁出现的"永宝用"祝愿,至此已沦为纸上的墨渖。考古学家发现,这个时期的墓葬礼器正在急剧减少,就像诗中"采萧获菽"的记载,将《豳风·七月》的农事诗,改写成了末世生存指南。
当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战国银器映亮《小明》的尾声时,我们忽然读懂了这个穿越三百年的隐喻:从"明明上天"到"神之听之",周人终于把对苍穹的凝视,转向了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