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

2025年07月05日

芳树已寥落,孤英尤可嘉。可怜团团叶,盖覆深深花。
游蜂竞攒刺,斗雀亦纷拏。天生细碎物,不爱好光华。
非无歼殄法,念尔有生涯。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
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雨露贵平施,吾其春草芽。

元稹

译文

芳树已寥落,孤英尤可嘉。
芬芳的树木已经凋零,孤独的花朵却更显珍贵。
可怜团团叶,盖覆深深花。
可爱的圆润叶片,覆盖着幽深的花朵。
游蜂竞攒刺,斗雀亦纷拏。
蜜蜂争相采蜜,麻雀也纷纷啄食。
天生细碎物,不爱好光华。
天生微小的生命,不追求耀眼的光芒。
非无歼殄法,念尔有生涯。
并非没有消灭的办法,只是顾念你们也有生命。
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
春雷一声炸响,惊飞了燕子也吓跑了蛇。
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
清澈的池塘滋养着神龟,却也生长出蛤蟆。
雨露贵平施,吾其春草芽。
雨露贵在均匀施与,我愿做那春天的草芽。

词语注释

孤英:孤独的花朵。
攒刺:聚集在一起采蜜。
纷拏:纷乱地抓取。
歼殄:消灭。
神蔡:神龟。蔡,古代指龟。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芳树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中的芳华

此篇乐府杂曲当属唐代鼓吹曲辞体系,考《乐府诗集》卷十六至卷二十专录"鼓吹曲辞",多为军旅凯歌与宫廷宴享之乐。然此作一反常态,以"芳树"意象入题,实承汉魏六朝咏物传统,尤与梁简文帝萧纲《芳树》一脉相承。唐代乐府新题创作盛行,此篇或为中唐文人拟古创新之作,将齐梁体咏物诗与乐府旧题熔于一炉。

比兴深处的时代镜像

"芳树寥落"之景暗合中唐气象,安史之乱后,盛世如凋零芳树,唯余"孤英"犹存风骨。元稹、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时,常以草木喻世态,此诗"游蜂斗雀"之喻,恰似《秦中吟》笔法,刺权贵倾轧如蜂攒雀斗。"雨露贵平施"句更直指德宗朝两税法推行后的赋税不均,与柳宗元《田家》"蚕丝尽输税"同声相应。

道教思想的文学投射

"清池养神蔡"用《周易》"大蔡神龟"典,暗合贞元年间道教兴盛之风。时德宗崇玄养道,翰林待诏多擅青词,诗中"春雷惊蛰""神蔡虾蟆"等意象,隐约可见道教谶纬思维。末句"吾其春草芽"化用《庄子》"春雨日时,草木怒生",展现乱世中知识分子如春草萌发的坚韧姿态。

艺术手法的双重革新

  • 体式突破:杂言句式打破鼓吹曲辞四言旧制,"三三七七"错落如词调先声
  • 隐喻系统:构建"芳树-光华-春雷-雨露"的象征链,较初唐卢照邻《芳树》更显深沉
  • 声律实验:平仄转换处暗合"惊燕惊蛇"的紧张节奏,预示元和体诗歌的音律探索

此作恰似晚照中的芳树,既折射着盛唐乐府的余晖,又萌发着新乐府运动的嫩芽,在历史的风烟中摇曳出独特的文学光影。

赏析

暮春的芳树下,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繁华褪尽后的生命图景。残存的孤花在寥落中更显珍贵,那"团团叶"与"深深花"的意象,恰如《乐府诗选》所评:"以叠字构筑幽深意境,叶之圆润与花之深邃形成空间张力"。

蜂雀争喧的闹剧里,暗藏诗人对世相的深刻洞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攒刺''纷拏'的动态描写,影射人间名利场中的倾轧,而'不爱好光华'的慨叹,实为对质朴本真的礼赞"。这种对微小生命的悲悯,在"念尔有生涯"中达到极致,钱钟书《谈艺录》称此句"体现了中国诗学中'万物有灵'的哲学观照"。

春雷意象的运用颇具匠心。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庆明在《唐诗的意象世界》中分析:"雷霆既是自然节气更迭的号角,又隐喻生命觉醒的震撼力量,'惊燕亦惊蛇'的连锁反应,展现宇宙生命的共振效应"。而清池中的神龟与虾蟆,构成微妙的生态平衡,正如宇文所安《初唐诗》所言:"雨露均沾的祈愿,折射出诗人'民胞物与'的儒家情怀"。

末句"吾其春草芽"的自我指认最见境界。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将个体生命融入春草意象,既谦卑又昂扬,这种'物我合一'的表述方式,深得陶渊明'托体同山阿'的神髓"。诗人通过对芳树生态的观察,最终完成对生命价值的诗意诠释——在天地大化中,每个生命都应获得平等的生长权利。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

"此诗以芳树孤英起兴,中间'游蜂''斗雀'二句最得物态。末段忽作议论,'雨露贵平施'五字尤见诗人胸次。元结诗多朴质,此篇却饶有风致,如'可怜团团叶,盖覆深深花',婉丽处不减齐梁。"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元次山诗多直致,此作独用比兴。'天生细碎物,不爱好光华'二语,看似说物,实寓身世之感。结句'吾其春草芽',以卑微自况,正见其不苟同流俗之志。鼓吹曲辞中别开生面者。"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

"元结《芳树》在乐府诗中如幽兰独放。'春雷一声发'四句,以自然意象写人世惊变,较之齐梁同类题材,更多一份唐人的气象与哲思。虾蟆与神蔡并置,正是诗人对世间贵贱颠倒的冷眼观察。"

日本·近藤元粹《笺注唐贤诗集》

"此篇体制短小而意蕴丰赡,'非无歼殄法,念尔有生涯'十字,仁者之心跃然纸上。元结以《舂陵行》闻名,而此诗温柔敦厚处,尤见风人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