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

公元779年-公元831年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生平

公元779年

元稹出生

公元779年的长安城,正值唐代宗大历十四年,春日的柳絮拂过朱雀大街的檐角。在这座见证过无数王侯将相诞生的帝都,一位日后将以"元和体"震动诗坛的婴孩——元稹,降生于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官舍之中。据《旧唐书·元稹传》载:"稹,字微之,河南人",其家族实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虽至唐代已"家世无担石之储",然血脉中仍流淌着鲜卑贵族的文韬武略。

新生的元稹躺在绘有龟甲纹的漆器襁褓中,窗外是刚经历安史之乱后略显萧索的盛唐余韵。白居易在《元公墓志铭》中追述其幼年:"公始以《诗经》孝经》授稹,稹九岁工属文",可知这个诞生于动荡年代的婴儿,将很快在书香墨韵中显露早慧。其父元宽时任比部郎中,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此为刑部属官,"掌勾会内外赋敛经费之事",正六品上的官职虽不显赫,却为幼子提供了接触典籍的条件。

这一年恰逢唐代宗驾崩、德宗继位的改元之际,《资治通鉴》载:"大历十四年五月辛酉,代宗崩。癸亥,德宗即位"。在帝国权力更迭的钟鼓声中,谁也不会注意到,那个在万年县衙后宅啼哭的婴儿,四十余年后将以"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绝唱,在唐诗的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元稹晚年自编《元氏长庆集》时,或许会想起这个被史官寥寥数笔记下的诞生之年——那正是中唐诗歌革新的第一声微弱胎动。

公元793年

十五岁,以明两经擢第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十五岁的元稹身着青衫立于礼部南院粉墙之下,目光掠过黄麻纸上墨色淋漓的及第名单。《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载其"幼聪颖绝人,九岁能属文",此刻少年郎君的名字赫然在列,竟以明经科两经及第的殊荣震动士林。

据白居易《元公墓志铭》所述,元稹此时已"精通《尚书》《周易》,兼涉百家"。唐代科举"明经科"需通晓九经中指定经书,《唐六典》规定"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元稹能"两经擢第",当如《云溪友议》所记"昼夜不息,讽诵之声达于邻舍",其勤勉可见一斑。

《元氏长庆集》补遗中存有元稹回忆此时情景的诗句:"十五年前似梦游,曾将诗句结风流。"唐代科举放榜后惯例,新科进士须过堂谒见宰相。元稹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中提及:"予年十五时,明经及第,因援笔赋《君臣相遇行》。"少年郎即席赋诗的才情,恰印证《新唐书》称其"九岁工属文,十五擢明经,判入等,补校书郎"的记载。

当时主考官韦夏卿对这位少年才子青眼有加,《旧唐书》特别记载夏卿"深赏异之"。元稹在《上门下裴相公书》中自陈:"稹初不好经术,以夏卿劝励,始就明经试。"这段师生际遇被《唐才子传》演绎为"夏卿见其文,曰:'子必为宰相'",虽系后人附会,却可见此事在唐人心目中的传奇色彩。

暮鼓声中,元稹踏着朱雀大街的落日余晖归去。这个在《贞元实录》中被记为"贞元九年春三月乙未,礼部放榜"的历史瞬间,终将开启中唐文坛"元和体"的璀璨篇章。正如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所论:"微之(元稹)以童子举明经,实唐代科举史上罕见之例。"

公元803年

登吏部科,授校书郎

贞元十九年(803年)春,长安槐花正盛时,二十四岁的元稹身着青袍立于吏部南曹阶前。《元稹集校注》载其"以书判拔萃科登第",白居易所撰《元稹墓志铭》更详述"贞元末,进士、拔萃连中"。是年科场,据《登科记考》卷十五记载,主考官为吏部侍郎郑珣瑜,同科及第者尚有白居易、崔玄亮等八人,时称"俊彦之选"。

《旧唐书·元稹传》记其"授校书郎"时特言"秩从九品上,掌雠校典籍"。元稹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自述:"臣初授校书之日,陛下(指德宗)特令中使赐臣酒果。"此事在《唐会要》卷五十四"省号上"可得印证,校书郎虽品阶不高,然"皆以文英之士充选",柳宗元《与太学诸生书》称此职"清选之美,著作之庭"。

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注追忆:"贞元末,与微之(白居易)同入馆阁。"《白居易集》中《常乐里闲居偶题》亦载此事:"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时二人居于靖安坊,据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载,此处毗邻皇城,便于"辰入酉出"的当直之制。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坦言:"每值宿,辄与乐天论诗于金銮殿侧。"

《唐六典》卷十载校书郎需"雠校讹舛",元稹却在此间完成《代曲江老人百韵》等作。其《上令狐相公诗启》云:"始授校书,方悟前非。"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引《永乐大典》残卷,载元稹此年校《列女传》时作《批答臣下奏表》若干卷,后收入《元氏长庆集》补遗。

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元稹的仕途。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载,校书郎任满后"例迁畿尉",元稹却因"制策入等"而直接拜左拾遗。其《诲侄等书》中特别叮嘱:"吾始入校书,俸钱万九千,然不敢轻一镪",正是这段清贫而充实的岁月写照。

公元806年

与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名列第一,授左拾遗

元和元年春,长安城尚带着几分料峭寒意,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却已抽出嫩芽。三十一岁的元稹与三十五岁的白居易并肩走向尚书省礼部南院,青袍下摆沾着晨露——这是他们第三次参加制科考试了。《旧唐书·元稹传》载:"稹性锋锐,见事风生。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此刻他眉宇间凝着霜雪般的肃穆,衣袖中藏着连夜誊写的《策林》七十五篇,墨迹犹新。

考场内列着十张紫檀案几,监考的礼部侍郎崔邈展开黄麻诏书,高声宣读策问题目:"朕获承祖宗之休烈……何施而可以怀来远人?"白居易闻言轻叩砚台,这正与他们平日切磋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要义暗合。《元氏长庆集》中《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云:"予与乐天,制策同登科后,数日间迭吟递唱。"可见当日二人运笔如飞,策文中"帝王之富饶,当以节用为先"等语,皆引《贞观政要》为据,针砭时弊如扁鹊见垣。

放榜那日,尚书省东墙下人头攒动。元稹之名赫然列在榜首,《登科记考》卷十六详记:"元稹、白居易、独孤郁、韦惇等十八人登第。"其对策被京兆士子争相传抄,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盛赞:"元白制策,极今人之工。"尤其元稹《论教本书》直指宦官典兵之弊,《新唐书》称其"事剧辞枝,理切言激",竟惹得枢密使吐突承璀"变色于玉阶"。

授官之日,元稹着浅青官服立于含元殿丹墀,接过左拾遗的鱼袋。《唐六典》载此职"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正合他"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的志向。白居易后来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追忆:"誓欲通愚謇,生憎效喔咿。"此刻大明宫钟鼓齐鸣,春风卷起他腰间银銙叮当,恍若《策林》中"使谏官得尽其言"的铮铮回响。

公元809年

妻子韦丛病故;元稹出使东川,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

元和四年夏,监察御史元稹的宅邸里弥漫着药石无力的苦涩。韦丛卧在青绫帐中,纤指犹攥着丈夫新题的《遣悲怀》诗稿,墨迹被冷汗晕开,如她二十七岁生命般渐渐模糊。《元氏长庆集》卷九载:"韦氏蕙质兰心,稹贫贱时荆钗布裙,及贵,遘疾而殁。"七月初九,这位与元稹"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贤妇香消玉殒,留下四女一子啼哭灵前。

丧妻未满三月,元稹即奉诏出使东川。据《旧唐书·元稹传》载:"稹性锋锐,见事风生。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他剑指东川节度使严砺擅自加征赋税之事,查抄账簿时发现"管内刺史崔廷等所犯赃罪数十万"(《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白居易在《元公墓志铭》中盛赞此举:"振举纪纲,百职修举。"

然东川之行竟成祸端。宦官刘士元"以稹年少后辈,务作威福"(《旧唐书》),因驿厅争宿结怨。当元稹返至敷水驿,刘士元率兵破门而入,"追稹于驿厅,以棰击伤其面"(《新唐书·元稹传》)。更致命的是,他触怒了与严砺勾结的朝中权贵,《资治通鉴》卷二三八记载:"执政恶之,召还,命分务东台。"

这年深秋,元稹独坐洛阳御史台。案头《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诗墨迹未干:"婢仆遣君偿酒债,儿啼女哭隔帘闻。"窗外枯叶纷飞,恰似他破碎的仕途与未亡人的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痛陈:"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监察御史的獬豸冠上,此刻落满长安吹来的霜雪。

公元815年

被贬为通州司马

元和十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台一纸贬谪文书击碎了元稹的仕途梦。据《旧唐书·元稹传》载:"稹既贬江陵,居十年,召还,为膳部员外郎。宰相令狐楚奇其才,欲用知制诰,执政以稹年少轻树威,罢之。出为通州司马。"这场政治风暴的源头,要追溯至当年正月那场震动朝野的武元衡遇刺案。

当宰相武元衡于靖安坊东门被刺身亡,御史中丞裴度亦在通化坊遇袭重伤时,时任膳部员外郎的元稹竟"首上疏请亟捕贼以雪国耻"(《新唐书·元稹传》)。此举触怒了当权宦官集团,《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记载:"执政恶其僭官言事,故贬之。"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痛陈:"闻仆左降诗,众口籍籍,谓仆为忤执政者,故有此谪。"

三月的嘉陵江畔,元稹携家眷乘舟南下,其《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自注云:"元和十年闰三月至通州。"《通州志》载其"居司马廨舍,地卑湿,瘴疠侵人",他在《叙诗寄乐天书》中描述:"通之地湿垫卑褊,人士稀少,近荒札死亡过半。"瘴气弥漫中,这位曾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诗人竟染上疟疾,在《遣病十首》中悲叹:"服药备江瘴,四年分一身。"

然贬谪生涯反催生诗坛绝唱。他与白居易的"通江唱和"成为文学史佳话,《旧唐书》称:"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在通州完成的《连昌宫词》借宫边老翁之口道出:"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暗讽时政的笔锋仍不减当年。

元和十三年冬,当移官虢州长史的诏书抵达时,元稹已在通州度过四个寒暑。其《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云:"哭鸟昼飞人少见,怅魂夜啸虎行多",这些浸透血泪的文字,终化作中国贬谪文学史上最凄美的注脚。

公元820年

转任虢州长史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暴崩于中和殿,朝廷风云骤变。元稹时任膳部员外郎,值此多事之秋,忽有诏命转虢州长史。《旧唐书·元稹传》载:"稹既放逐,遂务疏放,寓情诗酒。执政以其少年后辈,务作威福,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量移虢州长史。"此番迁转实为量移之典,乃唐代贬官遇赦时酌情移近安置的常制。

虢州地处两京要冲,属河南道,辖弘农、阌乡等六县。《元和郡县图志》载其"西至京师四百三十里,东至东都四百五十三里"。白乐天《元公墓志铭》云:"移虢州长史。弘农人至今思之。"可见元稹虽为左迁,仍勤于政事。其《虢州三堂记》自述:"予时忝司马之职,每至三堂,见其制度宏丽,未尝不叹其功之难就也。"此记作于长庆元年(821年),可证其在虢州任上曾留心地方建设。

考《新唐书·地理志》,虢州"土贡:絁、瓦砚、麝、地骨皮、梨"。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自注云:"予为虢州长史,备知此事。"诗中"梨笑清都吏"句,即指虢州贡梨事。其《寄隐客》诗更直言:"况逢多士朝,贤俊若布棋。班行次第立,朱紫相参差。政令效前哲,文翰变当时。"显见虽处外任,犹存庙堂之思。

然《资治通鉴》卷二四一元和十五年载:"李逢吉恶元稹,恐其入相,乃出为工部侍郎。"可知元稹在虢州不过数月即被召回。其《同州刺史谢上表》追忆:"旋蒙圣奖,擢授尚书郎,未几出为虢州长史。才及数月,又召复旧曹。"这段经历实为元稹仕途转折的关键,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论曰:"元白遭际,中唐文人升降之枢也。"虢州之任虽短,却见证了诗人从贬谪到重起的政治轨迹。

公元821年

任膳部员外郎,后升任祠部郎中、知制诰

长庆元年春,元稹自虢州长史召还,拜膳部员外郎。时人谓之"再入承明",盖以其重履清要也。《旧唐书》本传载:"稹既复拜郎官,献《承旨学士院记》以讽,执政不悦。"然其文采风流,终为穆宗所赏。

是年夏,转祠部郎中。白居易《元公墓志铭》云:"长庆初,祠曹郎,掌诰有彝制。"按唐制,祠部掌祠祀享祭,元稹在任曾厘定《祀风师雨师仪注》,其《进状》犹存,言"臣谨按《开元礼》,参校古今,删定如前"。可见其职事之谨。

未几,加知制诰。《唐会要》卷五十五详载:"长庆元年十一月,以祠部郎中、知制诰元稹守中书舍人。"其制诰之文,今存《元氏长庆集》者尚有《李绛检校右仆射制》《张弘靖刑部尚书制》等篇。刘禹锡评其"制从长庆词高古",盖此时所作尤见功力。

元稹掌诰期间,尝与李德裕、李绅并称"三俊"。《北梦琐言》载:"元相国稹、李相国德裕、李相国绅,号曰'三俊',同以禁职狎游。"然《旧唐书》亦记其"变诏书体,务纯厚明切",则知其于公务未尝懈怠。

其《谢知制诰表》自陈:"臣本乏才用,谬掌丝纶,将何以仰奉圣谟,俯酬殊渥?"谦辞之下,实含经纬之志。白居易和其诗云:"新昌北门外,与君从此分。街衢走车马,尘土不见君。"足见此时元稹已深陷台省之务。

公元822年

拜相,后出为同州刺史,又改授浙东观察使

长庆二年(822年)正月,元稹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紫袍金带入政事堂。《旧唐书·穆宗纪》载:"壬申,以工部侍郎元稹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拜相诏书犹存于《元氏长庆集》补遗,有"器茂珪璋,才优经济"之誉。时人李绅在《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中记"密侍仝锵珮,雄才本弃繻",暗指元稹以文采见擢。

然相位未暖,六月即因"敷政之能,虽闻于众论;弼予之道,未著于昌言"(《贬元稹同州刺史制》)出镇同州。《资治通鉴》卷二四二详记其与裴度交恶事:"稹怨度,欲解其兵柄,乃劝上雪廷凑而罢度。"白居易《论元稹第三状》为挚友辩白:"元稹与裴度前后矛盾,是非颇异。"新旧唐书对此记载迥异,《新唐书》直指"稹始言度不可罢,既乃与李逢吉谋夺其位",而《旧唐书》则称"稹以度先达重望,恐其复有功,密沮之"。

在同州任上,元稹作《同州刺史谢上表》自陈:"臣窃料圣心,必以臣近位台司,不能和协,以诫于列。"其治绩见于《授元稹同州刺史制》所称"俾牧近藩,用示优宠"。未及一载,长庆三年(823年)八月改授浙东观察使,《唐会要》卷七八载:"以同州刺史元稹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离同州时百姓"遮道号呼",事见其《再酬复言》诗序。

赴浙东途中,元稹于苏州遇白居易,有《赠乐天》诗云:"从此津人应省事,寂寥无复递诗筒。"至越州后整顿盐政,奏罢海陵、海陵等监,事载《新唐书·食货志》。其在越七年,创"邮筒传诗"佳话,《唐语林》卷二载:"白居易为杭州刺史,与元稹唱和往来,以竹筒贮诗。"会昌《苏州刺史厅壁记》犹存其治水遗迹:"观察使元公稹,始浚治之。"

公元829年

入为尚书左丞

太和三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新抽嫩芽时,元稹紫袍金带踏入了尚书省。据《旧唐书·穆宗纪》载:"三月戊申,以武昌军节度使元稹为尚书左丞",这道诏书终结了他外放九年的生涯。白居易在《元公墓志铭》中追忆此事,称其"振举纲目,朝政有伦",字里行间犹见当年风采。

尚书省廊庑间青砖泛着冷光,元稹抚过左丞官署的鎏金铜印。《唐六典》记载此职"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他深知这是穆宗对其《均田疏》中"澄汰滥税"主张的认可。李肇《翰林志》提及此时元稹"每于政事堂论及赋役,必引贞观故事",其声如碎玉,常令同列肃然。

这年夏日的暴雨中,元稹主持重订《长行旨条》。杜佑《通典》载其"删去繁杂,存其要务",将高宗以来三百余条财税章程精简过半。监察御史李绅在《拜疏集》中描述他"秉烛达旦,朱笔如虬",窗纸上剪影常与晨光交融。某夜批阅江南漕运文书时,忽见浙西观察使王璠贪墨证据,当即以左丞之权"举奏不法",此事详载于《册府元龟·宪官部》。

秋深霜重时节,元稹在尚书省庭院手植一株紫薇。《唐会要》记其九月奏请"诸司文案十日一报",改革了德宗朝遗留的文书积弊。刘禹锡当时致信柳宗元称:"微之(元稹字)振滞,如利刃新发于硎",这封信札现存《刘宾客外集》。然《资治通鉴》亦载其"峭直嫉恶",终因彻查神策军贪腐触怒权贵,次年正月便外放武昌,那株紫薇尚未及开花。

暮年的元稹在《自述》诗中追忆这段岁月:"金銮殿里书残纸,乞与荆州元判司。"《新唐书》本传评其左丞任上作为:"虽居官不久,而纪律颇张"。千年后敦煌遗书P.3723号卷子中,犹见太和三年某道经他签发的度支文书,朱色官印如残霞凝于麻纸。

公元830年

出为武昌军节度使

暮春的武昌城头,江风裹挟着《旧唐书》中记载的"荆榛满目"扑面而来。元稹扶轼远眺,但见大江如练,舟楫如蚁,这位新晋武昌军节度使的紫袍玉带在风中猎猎作响。时值大和四年(830年)正月,五十一岁的诗人接到"检校户部尚书、出为武昌军节度使"的诏命时,《资治通鉴》卷二四四载其"再拜流涕",这滴浊泪里分明映照着二十年前贬谪江陵的旧影。

驿马踏过商於古道,元稹在《鄂州寓馆严涧宅》诗中自注:"时方镇有献羡余者,诏下武昌,取盐铁旧物。"《元氏长庆集》卷廿三收录的《谢恩赐告身衣服并借马状》透露,赴任前穆宗特赐"告身、春衣一副,并借飞龙马一匹"。这位曾以《连昌宫词》讽喻时政的诗人,此刻肩负着整顿盐铁漕运的重任,《唐会要》卷八十八记载其到任后立即"奏罢鄂州监牧,以其地还民",将侵占民田的官牧尽数革除。

秋日的节度使府衙内,元稹批阅着《新唐书·食货志》所载"岁输铅五万斤"的文书,案头《白氏长庆集》的批注尚未干透。忽闻衙鼓骤响,原来是江夏县令来报漕船遇险。诗人当即挥毫写下《鄂州重赴湖南盐铁使院》,其中"水驿路穿儿店月,雪湖船尾妓堂风"的纪实之笔,恰与《册府元龟》卷四九三记载的"疏理漕渠,岁省运费数十万"形成奇妙互文。

冬夜巡视盐仓时,元稹的貂裘沾满《全唐文》卷六五五所述"盐利积弊"的尘埃。他在给白居易的信中自嘲"头白监州掌利权",却不知这竟是最后的宦海浮沉。《旧唐书·文宗纪》载次年(831年)七月"以武昌节度使元稹卒",而《唐诗纪事》卷三七留下他临终前"整理诗稿百卷,托付门人韦绚"的记载。武昌江畔的节度旌节,最终化作《元公墓志铭》中"在镇一年,民用康乂"八字谥语。

公元831年

元稹暴疾,卒于武昌任所,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

**大和五年七月壬寅(公元831年9月2日),武昌军节度使治所内烛影摇红。**元稹伏案批阅公文时忽觉"头痛欲裂,手足厥冷"(《旧唐书·元稹传》),侍从急唤医官诊治,却见其"面色青紫,唇吻战栗"(《因话录》卷六),未及三更便"奄然归寂于官舍"(白居易《祭微之文》)。这位曾以"曾经沧海难为水"惊艳诗坛的中唐巨擘,终年五十三岁。

**武昌城的秋雨来得猝不及防。**时任鄂岳观察使的刘禹锡闻讯驰马渡江,见故友"遗表犹在案,墨迹尚新湿"(《刘禹锡集》卷二十四)。这份临终前口授的《谢上表》中,元稹仍以"罪臣"自称,恳请朝廷"矜其衰惫,许致仕归田"。然唐文宗览奏后特诏追赠尚书右仆射,遣使护柩归葬咸阳,"给卤簿鼓吹,赙赠加等"(《新唐书·元稹传》),盖因念及其任监察御史时"振举纪纲,出郎官颇乖公议者七人"(《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的刚直往事。

**白乐天在洛阳履道坊彻夜难眠。**接到噩耗时,他正为《白氏长庆集》校订诗稿,忽见"微之寄余《桐花诗》手迹,墨渖如新"(《白居易集》卷七十)。翌日设祭,他含泪写下"公虽不归,我应继往"的祭文,更在《思旧》诗中悲叹"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暗指时人传闻元稹或因服食丹药致病。然考《元氏长庆集》中《遣病十首》,其早有"服药备江瘴,四年分药资"之句,武昌湿热气候或为诱因。

**灵柩溯汉水北归那日,江夏百姓设路祭者绵延十里。**元稹虽因"结交宦官"备受非议,但在武昌任上"减冗官,课屯田,筑堤防洪"(《武昌府志·宦绩》),百姓感念其德。会昌年间,李商隐途经武昌,犹见"驿亭粉壁多题元相诗",慨然作《江上忆元九》云:"白公堤畔烟波空,崔颢题诗水阁东。唯有微之留句在,暮云秋树晚萧萧。"斯人已逝,而"元才子"的传奇仍在黄鹤楼头的秋风里年年诉说。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可信史料,其中《因话录》为唐赵璘所撰笔记,《武昌府志》为明清方志中较早记录唐代武昌史事者)

将进酒,将进酒,酒中有毒鸩主父,言之主父伤主母。 母为妾地父妾天,仰天俯地不忍言。佯为僵踣主父前, 主父不知加妾鞭。旁人...

2025年07月05日

芳树已寥落,孤英尤可嘉。可怜团团叶,盖覆深深花。 游蜂竞攒刺,斗雀亦纷拏。天生细碎物,不爱好光华。 非无歼殄法,念尔有生...

2025年07月05日

董逃董逃董卓逃,揩铿戈甲声劳嘈。剜剜深脐脂焰焰, 人皆数叹曰,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 膏销骨尽烟火死,长安城中贼毛起。...

2025年07月05日

当来日大难行,前有坂,后有坑,大梁侧,小梁倾。 两轴相绞,两轮相撑。大牛竖,小牛横。乌啄牛背, 足跌力狞。当来日大难行,...

2025年07月05日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 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那能朝开暮飞去, 一任东西南北吹。分不两相守,恨不...

2025年07月05日

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即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 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求名有所避,求利无不营。 火伴相勒缚,卖假莫卖...

2025年07月05日

吴宫夜长宫漏款,帘幕四垂灯焰暖。西施自舞王自管, 雪纻翻翻鹤翎散,促节牵繁舞腰懒。舞腰懒,王罢饮, 盖覆西施凤花锦,身作...

2025年07月05日

兄弟同出门,同行不同志。凄凄分岐路,各各营所为。 兄上荆山巅,翻石辨虹气。弟沉沧海底,偷珠待龙睡。 出门不数年,同归亦同...

2025年07月05日

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事成不肯藏姓名, 我非窃贼谁夜行。白日堂堂杀袁盎,九衢草草人面青。 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元稹同年出生

贾岛

779年-843年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朝诗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他以苦吟著称,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代表作有《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其“推敲”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

与元稹同年出生

姚合

779年-855年

姚合,字大凝,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宰相姚崇曾孙,以诗名世,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擅长五律,风格清切峭拔,在当时诗坛有一定影响,与贾岛并称“姚贾”。他曾编选了《极玄集》,收录了王维、祖咏等二十一位诗人的作品,为研究唐代诗歌提供了重要资料。姚合的诗作反映了中晚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比元稹大1岁

柳公权

778年-865年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十二岁便能作辞赋。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此外,他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经历,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比元稹大1岁

卢钧

778年-864年

卢钧是唐代的一位重要官员。他以宽厚爱人、清正廉洁著称。在任期间,他治理有方,为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重视民生,减轻百姓负担,深受民众爱戴。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也颇有成效,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共处。其为官生涯历经多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是唐代官员中的杰出代表。

比元稹小1岁

牛僧孺

780年-848年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 ,是唐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牛僧孺自幼苦读,以文学见长,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登进士第,步入仕途。他一生宦海沉浮,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如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武昌军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子少师等。在文学方面,牛僧孺也颇有建树,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对后世传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元稹小1岁

梁铉

780年-840年

梁铉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后被调入京城,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朝廷出谋划策,在处理政务和外交事务中表现出色,成为朝廷的重要大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