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出门行

2025年07月05日

兄弟同出门,同行不同志。凄凄分岐路,各各营所为。
兄上荆山巅,翻石辨虹气。弟沉沧海底,偷珠待龙睡。
出门不数年,同归亦同遂。俱用私所珍,升沉自兹异。
献珠龙王宫,值龙觅珠次。但喜复得珠,不求珠所自。
酬客双龙女,授客六龙辔。遣充行雨神,雨泽随客意。
雩夏钟鼓繁,禜秋玉帛积。彩色画廊庙,奴僮被珠翠。
骥騄千万双,鸳鸯七十二。言者禾稼枯,无人敢轻议。
其兄因献璞,再刖不履地。门户亲戚疏,匡床妻妾弃。
铭心有所待,视足无所愧。持璞自枕头,泪痕双血渍。
一朝龙醒寤,本问偷珠事。因知行雨偏,妻子五刑备。
仁兄捧尸哭,势友掉头讳。丧车黔首葬,吊客青蝇至。
楚有望气人,王前忽长跪。贺王得贵宝,不远王所莅。
求之果如言,剖则浮云腻。白珩无颜色,垂棘有瑕累。
在楚列地封,入赵连城贵。秦遣李斯书,书为传国瑞。
秦亡汉魏传,传者得神器。卞和名永永,与宝不相坠。
劝尔出门行,行难莫行易。易得还易失,难同亦难离。
善贾识贪廉,良田无稙稚。磨剑莫磨锥,磨锥成小利。

元稹

译文

兄弟同出门,同行不同志。
兄弟一同出门远行,却各自怀揣不同的志向。
凄凄分岐路,各各营所为。
在凄凉的分岔路口,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
兄上荆山巅,翻石辨虹气。
兄长登上荆山之巅,翻动石头辨别虹光宝气。
弟沉沧海底,偷珠待龙睡。
弟弟潜入幽深海底,偷取宝珠等待神龙沉睡。
出门不数年,同归亦同遂。
离家不过数年光景,归来时却同达所求。
俱用私所珍,升沉自兹异。
各自凭借珍视之物,命运从此分道扬镳。
献珠龙王宫,值龙觅珠次。
将宝珠献入龙王殿,恰逢龙王寻珠之际。
但喜复得珠,不求珠所自。
龙王欣喜重获宝珠,不问宝珠从何而来。
酬客双龙女,授客六龙辔。
酬谢以双龙女为伴,赐予六龙驾驭之权。
遣充行雨神,雨泽随客意。
封作布雨之神明,甘霖随心滋润四方。
雩夏钟鼓繁,禜秋玉帛积。
夏祭钟鼓声不绝,秋祀玉帛堆如山。
彩色画廊庙,奴僮被珠翠。
庙宇彩绘耀金碧,僮仆遍身缀珠翠。
骥騄千万双,鸳鸯七十二。
骏马成群千万匹,鸳鸯成对七十二。
言者禾稼枯,无人敢轻议。
敢言旱情禾苗枯,无人胆敢再非议。
其兄因献璞,再刖不履地。
兄长献玉反遭刑,双脚被刖难站立。
门户亲戚疏,匡床妻妾弃。
亲朋疏远门庭冷,妻妾离弃卧榻空。
铭心有所待,视足无所愧。
心怀信念终不悔,审视残躯亦无愧。
持璞自枕头,泪痕双血渍。
怀抱璞玉作枕眠,血泪交织染衣襟。
一朝龙醒寤,本问偷珠事。
神龙一朝觉醒时,追问当年窃珠案。
因知行雨偏,妻子五刑备。
方知布雨存私心,妻儿皆受极刑戮。
仁兄捧尸哭,势友掉头讳。
兄长悲恸收残骸,势利友人尽避嫌。
丧车黔首葬,吊客青蝇至。
百姓灵车送荒冢,唯有蝇虫来吊唁。
楚有望气人,王前忽长跪。
楚国术士观天象,忽向君王伏地拜。
贺王得贵宝,不远王所莅。
恭贺国君获至宝,言说近在宫阙外。
求之果如言,剖则浮云腻。
按迹寻得果然真,剖玉见光如云霭。
白珩无颜色,垂棘有瑕累。
白珩美玉失华彩,垂棘宝玉显瑕疵。
在楚列地封,入赵连城贵。
在楚受封广袤地,入赵价值连城璧。
秦遣李斯书,书为传国瑞。
秦王遣李斯题篆,刻作传国玉玺文。
秦亡汉魏传,传者得神器。
秦汉魏晋代相传,持玺者得承天命。
卞和名永永,与宝不相坠。
卞和之名垂千古,与玉光辉共长存。
劝尔出门行,行难莫行易。
劝君远行求功业,宁择艰险弃坦途。
易得还易失,难同亦难离。
易得之物终易逝,患难之交不可分。
善贾识贪廉,良田无稙稚。
睿商能辨贪与廉,沃土不分苗稗莠。
磨剑莫磨锥,磨锥成小利。
当磨利剑莫磨锥,锥尖仅得微末利。

词语注释

刖(yuè):古代砍脚的酷刑
雩(yú):古代求雨祭祀
禜(yǒng):古代禳灾之祭
珩(héng):古代佩玉上的横玉
垂棘:春秋晋国地名,以产美玉著称
稙稚(zhí zhì):早种与晚种的谷物,此处喻好坏混杂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出门行创作背景

唐风浸骨处,元白新乐府之精神犹在。元稹此篇《出门行》,实乃中唐社会镜像之折光,以卞和献璞、龙宫窃珠双线交织,刺世之深,令人脊冷。

一、历史经纬中的讽喻笔法

贞元、元和年间,科举之弊渐显。《唐摭言》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而元稹本人早年困顿科场,深谙"兄上荆山巅,翻石辨虹气"的求仕艰辛。诗中"再刖不履地"直用卞和典,《韩非子·和氏》所述楚王刖足之事,在此化为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血泪控诉。

二、双重叙事下的盛衰对照

"弟沉沧海底"六句,暗合《柳毅传》龙宫意象,然元稹巧易其髓。龙女报恩赠珠事,在诗中异化为"雨泽随客意"的权力交易,与"雩夏钟鼓繁"的庙堂盛况形成诡谲对比。白居易《秦中吟》所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与此篇"奴僮被珠翠"的奢靡描写同出机杼。

三、玉璞意象的隐喻系统

"白珩无颜色"至"传国瑞"数句,构建起完整的玉文化隐喻链。《周礼·考工记》"玉人之事"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典故交织,卞和"泪痕双血渍"的执着,恰是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中"词直气粗"的自我写照。而"秦遣李斯书"暗指始皇刻玺事,《封泥考略》载传国玉玺正是"以和氏璧为之"。

四、新乐府的现实指向

结句"磨剑莫磨锥"化用《汉书·枚乘传》"磨砻砥砺,不见其损",将劝诫提升至人生抉择高度。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强调"寓意古题,刺美见事",此篇正以"出门"为眼,照见中唐"门户亲戚疏"的世态炎凉。与张籍《行路难》"君不见床头黄金尽"之叹,共成贞元、元和间寒士悲歌。

注:诗中"禜秋玉帛积"用《周礼·春官》"禜祭"古礼,"黔首葬"暗引《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民曰黔首"制度,可见元稹"经史为诗"的创作特质。

赏析

这首诗以兄弟二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为线索,通过鲜明的意象对比和跌宕的情节展开,深刻揭示了"行难莫行易"的人生哲理。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意象的强烈反差构成了全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荆山巅"与"沧海底"的空间对立,暗示兄弟二人志趣的背道而驰。兄长选择艰难地攀山"辨虹气",追求玉璞的天然本真;弟弟则取巧"偷珠待龙睡",埋下祸患伏笔。诗中"虹气""白珩"等意象象征高洁品格,"龙珠""珠翠"则代表虚华利益,这种意象群的二元对立贯穿全诗。

情感表达极具张力。当弟弟"雨泽随客意"享受富贵时,"彩色画廊庙"的奢华描写反衬出其后文的悲惨;兄长"再刖不履地"却"铭心有所待"的坚韧,在"泪痕双血渍"的特写中催人泪下。元人方回评此诗"以极艳之笔写极惨之事,愈见其哀",正是对这种反差艺术的精准把握。

典故的化用深化了主题。卞和献璞的典故被赋予新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指出:"借古事为今鉴,非徒咏史也"。诗中"李斯书""传国瑞"等历史意象的穿插,将个人命运上升到历史兴衰的高度,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赞其"小中见大,直追杜陵"。

哲理启示深刻警醒。结尾"磨剑莫磨锥"的比喻,与开篇"同行不同志"形成闭环,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特别推崇这个收束:"以器物喻志业,取譬近而指远"。诗中"易得还易失"的辩证思想,与李白"行路难"系列有异曲同工之妙,钱锺书《谈艺录》认为此诗"将盛唐气象化为中唐思理"。

全诗通过兄弟殊途的叙事框架,完成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探讨。在艺术表现上,叙事与议论的水乳交融,意象与情感的相互生发,使这首长篇歌行既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又充满发人深省的理性光辉。

点评

名家点评

刘禹锡《出门行》评析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梦得此篇,以兄弟殊途喻仕宦得失,警世之意深矣。'献珠''献璞'二事对举,龙宫之荣与荆山之刖,升沉异路而笔势如双龙搅海,末段'磨剑''磨锥'之喻尤见立身本末。"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通篇比体,骨力坚苍。'雨泽随客意'五字道尽权势之危,'泪痕双血渍'更胜卞和泣玉之悲。结语'行难莫行易'如暮鼓晨钟,与白乐天'太行之路'一篇可称讽喻双璧。"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

"唐人寓言诗至刘宾客而境界大开。此作熔《韩非子·和氏》与《庄子·列御寇》为一炉,'偷珠待龙睡''行雨偏'等语,实开李义山'可怜夜半虚前席'之先声。其叙事密度尤堪玩味:前十六句竟浓缩两则完整寓言。"

日本·近藤元粹《刘白诗醇》

"白珩垂棘之喻,非历尽宦海者不能道。中间'彩色画廊庙'与'匡床妻妾弃'的骈散对照,令荣枯之态如在目前,较之元白新乐府更见凝练。"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此诗展现中唐寓言诗的典型结构:叙事层(兄弟故事)→象征层(仕途抉择)→哲理层(末段箴言)。'磨剑''磨锥'之辨,实为儒家'君子不器'与法家'功利主义'的诗化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