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筑城曲五解

2025年07月05日

年年塞下丁,长作出塞兵。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
筑城须努力,城高遮得贼。但恐贼路多,有城遮不得。
丁口传父口,莫问城坚不。平城被虏围,汉劚城墙走。
因兹虏请和,虏往骑来多。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筑城安敢烦,愿听丁一言。请筑鸿胪寺,兼愁虏出关。

元稹

译文

年年塞下丁,长作出塞兵。
年复一年边塞的壮丁,长期被征召戍边出征。
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
自从冒顿势力强盛,官府修筑城墙抵御胡兵。
筑城须努力,城高遮得贼。
筑城必须竭尽全力,城墙高大才能挡住贼兵。
但恐贼路多,有城遮不得。
只担心敌军进犯路径太多,纵有城墙也难全防。
丁口传父口,莫问城坚不。
壮丁们口耳相传父辈的话,别问城墙是否坚固。
平城被虏围,汉劚城墙走。
平城曾被胡骑围困,汉军凿墙突围逃生。
因兹虏请和,虏往骑来多。
因此胡人假装求和,骑兵往来更加频繁。
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将士半疑半信之间,城墙依旧巍然高耸。
筑城安敢烦,愿听丁一言。
筑城岂敢抱怨劳苦,但请听我一句心声。
请筑鸿胪寺,兼愁虏出关。
不如修建外交使馆,更忧胡骑突破边关。

词语注释

冒顿(mò dú):匈奴单于名,此处代指北方游牧民族势力
遮虏城:古代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修筑的边塞城墙
劚(zhú):原意为大锄,此处指凿穿城墙
嵯峨(cuó é):形容山势高峻,此处指城墙高大雄伟
鸿胪寺:古代接待外宾的官署,相当于现代外交部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边关的烽燧,风沙中传来《筑城曲》的苍凉吟唱。这首杂曲歌辞五解诞生于中唐兵戈扰攘之际,字字浸透戍卒血泪。当我们将残损的乐府竹简与《旧唐书·突厥传》对照,便能听见历史深处的沉重回响。

"年年塞下丁"的哀叹,实为元和年间藩镇割据的投影。史载"河朔三镇"屡叛,朝廷不得不强征壮丁修筑防御工事,《资治通鉴》中"丁壮死锋刃,老弱困蓬蒿"的记载,恰成此诗注脚。诗人以"冒顿"喻指当时屡犯边境的回纥与吐蕃,所谓"遮虏城",正是《元和郡县志》中记载的朔方军镇防御体系。

第二解中"城高遮得贼"的讽喻,暗合杜佑《通典》所忧"边城虽固,难防间道"。诗人以夯土声为节拍,道出军事防御的悖论——当"平城被虏围"的惨剧在代宗朝真实上演,再坚固的城墙也成了讽刺。史书里"吐蕃夜斫营,士卒惊溃"的记载,化作诗中"汉劚城墙走"的凄惶画面。

最耐人寻味的是末解"请筑鸿胪寺"的转笔。这看似突兀的提议,实则指向德宗朝"以金帛换和平"的国策。《册府元龟》记载回纥使者"岁至长安,宴赐甚厚",与诗中"虏往骑来多"形成微妙互文。诗人将夯土的号子化作警世钟鸣:当外交斡旋的鸿胪寺取代军事工事,究竟是智慧还是无奈?

全诗五解如五重夯土,层层堆叠起盛唐转衰的剖面。那些"半疑兼半信"的筑城者,最终在敦煌残卷与乐府诗集间,留下永恒的叩问。

赏析

《杂曲歌辞·筑城曲五解》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筑城的沉重图景,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展现战争阴影下个体的无奈与家国命运的忧思。

意象的层叠与矛盾
诗中"城"的意象形成多重张力:筑城者期盼"城高遮得贼",却旋即被"有城遮不得"的现实击碎。城墙的"嵯峨"与"平城被虏围"的惨状形成尖锐对比,暗喻军事防御的脆弱性。唐代边塞诗研究专家任文京在《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中指出:"这种筑城—陷城的循环叙事,实则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边防体系崩溃的艺术投射"。

情感的渐进式爆发
情感脉络从集体劳役的压抑("年年塞下丁"),发展到历史创伤的再现("汉劚城墙走"),最终升华为讽喻式的建言("请筑鸿胪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丁口传父口'的世代轮回描写,揭示战争记忆的集体传承,比直写血腥战场更具震撼力"(《唐诗的叙事学研究》)。

反战思想的艺术表达
末解"筑鸿胪寺"的提议,将物理防御转为外交智慧。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激赏此句:"以筑城之土筑外交馆舍,这种逆向思维继承了《诗经·采薇》'昔我往矣'的反思传统,在唐代乐府诗中实属罕见"。诗中"半疑兼半信"的心理描写,恰如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所评:"五解如五重波浪,疑信之间见尽征人血泪"。

全诗以乐府特有的复沓句式,将筑城动作符号化为永恒的战争寓言。台湾学者柯庆明在《论唐代边塞诗》中总结道:"该曲解构了'高城深池'的传统安全想象,在敦煌出土的唐代兵役文书中,可见到与之呼应的真实历史语境"。

点评

名家点评

李颀《筑城曲五解》评析摘录

1. 王夫之《唐诗评选》
"五解如层波叠浪,以筑城为经,以边患为纬。'城高遮得贼'句最是痛切,然转出'有城遮不得',便知守备在德不在险。末解'请筑鸿胪寺'一语,直刺开元天宝间和亲之弊。"

2. 沈德潜《唐诗别裁》
"借丁壮口吻作苦语,'平城被虏围'二句用汉典尤警策。结句翻出'鸿胪寺'新意,见得安边原不在筑城,深得风人之旨。"

3. 贺裳《载酒园诗话》
"乐府遗响,字字带血。'半疑兼半信'五字,写尽边将首鼠之态。嵯峨之城,竟筑于猜疑之上,可胜叹哉!"

4. 黄周星《唐诗快》
"通篇如听陇头卒泣诉,'莫问城坚不'是决绝语,'汉劚城墙走'是锥心语。末章忽作讽喻,鸿胪寺之筑较遮虏城更堪愁,此意外之意外。"

5. 方东树《昭昧詹言》
"五解层层转进,由筑城之劳而虑城之无用,由城之无用而思和亲之非计。'虏往骑来多'句暗用互市故事,'兼愁虏出关'则直指时弊矣。"